荷兰政府强行接管安世半导体的股权后,中国政府立即限制了安世中国位于东莞工厂的产品出口,这一举动迅速震动了全球汽车产业。几乎所有主要的西方汽车制造商,包括通用、丰田、福特、大众和现代,都紧急呼吁各方尽快解决这一危机。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也表示,正与企业、德国政府以及欧盟委员会紧密合作,寻求快速、务实的解决方案。
一个看似简单、常规的反制措施,却让全球汽车产业陷入停摆边缘。而荷兰此举,无疑挑起了不该挑起的麻烦。这背后,与荷兰相关利益集团的傲慢和偏见密切相关。更深层次的是,美国在背后施压,而美国部分决策者仍沉浸在冷战胜利的思维中,试图将当年对苏联的策略复制到中国身上。
历史经验显示,苏联在冷战中失败,主要是因为其经济高度依赖石油出口,同时轻工业短板明显,对西方生活物资进口依赖严重。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因油价上涨而收入激增,大幅增加了开支和福利。但随后油价下跌,财政陷入困境,民生下降,政权难以维持,对西方几乎无反制能力。
然而,这套逻辑无法套用于中国。中国在经历苏联教训后,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和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核心,深入嵌入各行各业。从日常生活用品到航空航天、从农业机械到新能源设备,中国制造无处不在。即便是美国军火产业,也高度依赖中国供应的材料和零部件。绿色能源产业如风力发电机、太阳能电池板等同样离不开中国制造。一旦中国供应链中断,整个产业都会瘫痪。西方集成电路行业也不例外,台积电、三星、海力士等巨头在大陆设厂,即便在美国施压下,也不敢触碰中国的贸易底线。
荷兰抢夺安世半导体事件充分显示,公然抢占中国资产会引发强烈反击,后果严重且不可控。如果荷兰不提出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安世中国”的芯片出口可能暂时中断。虽然中国分公司会承受一定损失,但由于其在中国市场占比高,能够稳住局面。然而,对于日本、韩国、欧洲和美国的汽车厂来说,问题更为严重。即便安世的芯片在整车中仅占一小部分,但汽车制造是整体工程,缺一块芯片就无法下线生产。缺货将导致这些国家车厂逐步停产,交付困难,整个汽车行业及用户都将受到冲击。
荷兰政府如何处理此事,将直接决定全球汽车产业的走向。如果荷兰坚持不认错,汽车企业只有两条选择:扶持其他厂商生产芯片,或扩大中国产能。但这两条路都困难重重。建立一家新芯片厂需要数年时间,而车用芯片的合规流程复杂。扩大中国产能也需要长期建设,即便资源充足,建厂、调试到投产也非一朝一夕可成。
这起事件也揭示了西方社会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欧洲,供应链分散,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导致全局受阻。而掌握关键环节的国家,则拥有卡住他国产业的能力。这也说明,中国在国内建立完整供应链的战略是明智且必要的,为应对国际经济摩擦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