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汽车圈被一张图刷屏了:奔驰裁员,补偿方案最高能给到“N+11”!
一个在奔驰干了30年的老员工,能拿小一百万走人;中层干部,甚至有拿到400多万“毕业大礼包”的。对比特斯拉中国的N+3,大众中国的N+6,奔驰这“N+11”直接封神。
但资本市场的鼻子比狗都灵——这恰恰说明,传统豪华车巨头们,真的急了。这不叫慷慨,这叫为过去的迟缓转型,支付天价的“滞纳金”。
而在这场电动化大逃杀里,德系三强BBA(奔驰、宝马、奥迪)的处境,一个比一个惨烈。
一、数据不会说谎:BBA的“电动化”成绩单,一片惨淡
奥迪的电动化转型,几乎可以视为“失败案例”。2025年5月,其flagship 电动车型 奥迪Q5e-tron在中国仅售出729辆,这个数字在蔚来、理想等品牌的同级别车型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整个2025年上半年,奥迪的纯电动车型在中国销量仅为7897辆,同比下滑23.5%。与此同时,奥迪上半年税后利润暴跌37.5%,利润率创下自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奔驰也好不到哪里去。2025年第一季度,其纯电车型全球销量同比下降10%。整个上半年,集团净利润同比骤降55.8%,为此不得不祭出大规模裁员和成本削减计划。
宝马同样在负重前行。2025年第一季度,其净利润同比暴跌26.4%。在中国市场,一季度销量暴跌17.2%,创下2020年以来最差成绩。尽管宝马全球电动车销量有所增长,但其在华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仅为15%,远低于中国整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显示出其电动产品在最具活力的市场上竞争力不足。
冰冷的数字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BBA的光环,在新能源时代正在急速褪色。
二、BBA坠落三重门:产品、品牌与傲慢
第一重:产品力的全面落后。
奥迪的电动车,比如那台Q4e-tron,很多业内人士和车主都吐槽是“油改电”,续航、智能化体验跟中国品牌同类产品差了一代。当国产车已经用上800V快充,15分钟补能400公里时,奥迪还在为它的充电效率找借口。当人家的智能座舱可以打游戏、唱K,语音助手堪比真人时,奥迪的车机系统还时常卡顿。
技术这东西,不来虚的。 你体验上差一截,消费者就用真金白银投票。
第二重:品牌光环的失效。
过去,BBA的“三叉星”、“双肾”、“四环”是身份的象征。但如今,年轻一代消费者谁还认这个?他们追求的是科技感、是用户体验、是“我和我的车”之间的情感连接。在这一点上,蔚来、理想、问界们,已经把BBA甩开了几条街。
第三重:深入骨髓的傲慢,与时代脱节。
这一点,我感触太深了。几年前,我穿着拖鞋短裤逛一家奥迪4S店,想看看车,结果销售从头到脚打量了我一番,连杯水都没倒,更别提详细介绍了。那种源自黄金时代的傲慢,几乎写在脸上。结果?我转身去隔壁宝马提了一辆。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遭遇,是无数普通消费者曾经的痛。
反观新势力,服务理念却已全面革新:某新势力品牌推出“终身免费道路救援”,夜间救援队伍20分钟内必达;另一品牌设立“用户共创基金”,车主投票决定车型升级方向;更有品牌将直营店打造成“车主客厅”,提供免费咖啡、儿童游乐区,甚至定期举办亲子手工课。这些细节,正重塑着消费者对汽车品牌的认知。
而BBA呢?它还活在那个“车标就是通行证”的时代。它不懂,新能源时代的竞争,早就不再是发动机缸数的较量,而是用户体验的战争,是价值观的共鸣。 这种从骨子里散发出的“老爷做派”,让它难以真正与时俱进。
三、中国新能源:重写全球汽车市场的规则
BBA的集体困境,共同指向一个事实:中国,已经从“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变成了“全球新能源汽车的竞赛中心和技术策源地”。
以前是“市场换技术”,现在我们手里攥着技术和产业链。规则,由我们来写了。
结语:留给BBA的时间,不多了
奔驰的“N+11”,是断臂求生,是向资本市场表决心。宝马在纯电赛道受挫后,甚至开始高调押注“氢能源”,宣称电动只是过渡,这更像是一种技术路线的摇摆与避险。而奥迪的坠落,则是一个系统性的失败案例——输在产品,败在品牌,死于傲慢。
数据是最冷酷的判官:2025年上半年,奥迪在中国仅卖出不到8000辆纯电车;奔驰全球纯电销量下滑超10%;宝马在华新能源占比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 曾经被视为“杂牌”的中国新能源品牌,如今已攻占了超过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而BBA的电动化转型,在真正的市场检验面前,集体陷入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窘境。
当新势力们用服务细节构建护城河时,BBA的销售是否还站在原地,等待着下一个身着正装的“崇拜者”?
这条路,BBA们如果再不放下身段,从灵魂深处进行变革,那么今天奔驰支付的“N+11”,或许就是他们明天需要共同参考的“赎身价目表”。这场由中国新能源主导的变局,残酷,但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