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单月超70款新车发布,光下旬就来了30多款,看着热热闹闹像繁荣旺季,可仔细琢磨就会发现,这热闹背后全是车企的难。
乘联会数据看着亮眼,9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129.6万辆,同比涨15.5%、环比涨16.2%,但供给太集中,反而让竞争变了味,以前上新就火,现在成了谁都记不住谁的认知稀释战。
面对一堆定位、配置差不多的新车,普通用户根本分不清区别,甚至能记混车型,认知疲劳特别明显。
车企忙着推新冲量,用户却犹豫着不买单,定金转化率成了生死线,要是热度过了销量没跟上,那些没特点的车型很容易被抛弃。
就算车企提前排产、绑着促销冲转化,想做出国民级大单品也难,毕竟竞争太激烈了,在我看来,这金九新车潮,更像车企应对压力的集中泄洪。
除了认知问题,利润压力才是真痛点,9月乘用车零售224.1万辆,同比涨6.3%、环比涨11%,有金九旺季的原因,也有车企冲量的努力。
但卖得多不代表赚得多,2025年前8个月,汽车行业收入6.8万亿元,同比涨8%,利润却只有3035亿元,8月更是跌到3.4%的同期低点。
车企年度目标完成率也差得远,前9个月小鹏78%、吉利72%、小米汽车71.4%、比亚迪71%,这些企业还有缓冲空间。
可理想才46.4%、鸿蒙智行34.4%、蔚来仅20%,四季度必须背水一战,为了冲目标,不少车企会加大终端让利,利润只会更薄,陷入越冲量越不赚钱的循环。
更棘手的是用户心态变了,观望价格成常态,越来越多人等大幅促销再下单,车企想快速走量更难,这种利润焦虑,本质是短期生存和长期发展的失衡。
以前车企能靠技术创新、高端化提利润,现在先活下来成了优先项,保销量、回现金比利润重要,再这么下去,很可能迎来价格驱动的利润拐点。
进入四季度,车市的变量也越来越多,让快推新不再管用,长期能力才是关键,最明显的是车企技术团队动荡。
2025年9月以来,小鹏、蔚来、理想等头部企业都还在摸索路径,技术团队不稳定,很可能影响后续技术落地和产品竞争力。
而且今年9月后新车从预售到交付时间拉长,锁单、提车转化率下滑,这背后是用户更成熟了,不再盲目抢新品,而是先观望、比价、试驾。
对车企来说,这意味着靠短期热度吸引关注没用了,得花更多精力打磨产品体验和服务,现在车市竞争,早过了靠补贴、堆参数赢的阶段。
9月就有不少新车因定位模糊、没达预期,交付时出现退订、订单转移,而那些能稳定创新、精准抓用户的品牌,反而转化率高。
四季度车市比的不是谁推新快,而是谁效率高、目标稳、长期能力强,超70款新车挤市场,看似百花齐放,实则是同一价格区间的内耗。
市场认的不是销量冠军,而是有盈利能力、品牌黏性和耐力的企业,四季度或许不是今年的结局,而是车市去伪存真的新开始,能沉下心打磨价值的车企,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