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盟正琢磨着出个新规,专门针对想在欧洲做生意的中国企业,得把技术交给欧洲公司,得用欧盟的商品和劳动力,甚至可能要强制搞合资。
欧盟说这是为了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可这不就是怕中国制造业太强,压过他们嘛。但说实话,现在全球制造业的玩法早就变了,不是靠政策壁垒就能护住自己产业的。
以前欧洲企业靠技术优势,能在新兴市场赚大钱,可现在技术重心和成本优势都变了,光靠行政命令,根本建不起来真正的竞争力。
而且这规矩还不怎么合规,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非歧视原则,也不尊重知识产权。要是大家都学这招,你搞你的壁垒,我设我的限制,全球产业链就得碎成一地,最后谁都得受影响,欧盟自己也跑不了。
再说了,中国制造业也不是那么好拿捏的,咱们有三大优势,欧盟想学都学不来。先说技术迭代速度,就拿电池行业举例,中国企业每年研发投入超 5%,能量密度每 3 年就能翻倍。
欧洲企业平均要 5 年才能搞出一代新技术,根本跟不上,比如固态电池,欧洲还没搞定量产,咱们下一代技术都准备好了,这封锁根本没效果。
再拿成本控制来说,咱们不是靠某一个环节便宜,而是全产业链拧成一股绳,从挖矿到回收,每个环节都整合得特别好,电池生产成本比欧洲低 40%。
这就像台积电在台湾的产业链,把工厂搬去美国,没了原来的协同,成本怎么都降不下来。欧盟让中企在当地采购,可他们供应链配套跟不上,最后只会让成本越来越高。
还有市场响应速度,中国企业早就练出了“预判-研发-落地”的快节奏。就说汽车,中国车企在电动化、智能化上的更新速度,比欧洲快了一代,从研发到上市的时间能短一半。
真要是欧洲市场不好做,咱们转头就能去东南亚、拉美这些地方,灵活得很,没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更关键的是,欧盟这政策不仅挡不住咱们,还可能坑了自己,2024 年欧洲制造业外资流入已经降了 18%,俄乌战争让能源价格居高不下,本来外资就不太愿意去了。
现在又出这新规,中国企业原本计划投 700 亿美元在欧洲建电池厂,像宁德时代的匈牙利工厂,要是真强制交技术、搞合资,这些钱肯定会转到别的地方去。
再看欧洲自己的制造业,问题本来就不少。德国电池企业因为能源成本高,产品碳足迹超标,被自己家新规贴上 “脏电池” 标签,根本没竞争力。
法国制造业 PMI 都跌到48.1了,早就在收缩,哪有能力给中企提供符合成本的供应链?让中企用他们没竞争力的东西,这不就是把自己的问题甩给别人嘛,最后只会把中企逼走,让本土产业更空心。
这政策还会让欧洲企业变懒,没有竞争压力,谁还愿意费劲搞创新?最后只会陷入“靠政策保护-不创新-越来越弱”的循环。
反观中国制造业,以前在美国技术封锁下,反而在航空、人工智能这些领域突破了不少。欧盟这招,说不定又能逼着咱们的技术再上一个台阶。
现在全球制造业说到底不是你输我赢的游戏,得靠合作才能发展。欧盟要是真想让自己的产业变强,不如好好看看自己的短板,在研发和供应链上多下功夫,用开放的心态参与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