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以理念之变引领发展之变》,在开篇便以东风岚图汽车为典型案例,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创新实践。对于一家成立仅五年的新品牌而言,这样的亮相并不寻常。岚图之所以被视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不在于它销量一时出彩,而在于它在央企体系内率先形成了一套从技术创新到产业落地的完整逻辑,展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由政策驱动迈向创新驱动的路径样本。
从发展逻辑上看,岚图的崛起几乎是中国汽车产业结构转型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新能源车的竞争焦点从资本与规模逐渐转向体系与技术。所谓“新质生产力”,核心在“质”,也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重塑传统生产方式的效率和结构。岚图的ESSA原生智能电动架构与SOA中央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正是这种变革的具体体现。ESSA让汽车从“零件堆叠”变为“系统协同”,硬件通用率高达90%,极大提升了研发效率;SOA则实现了软件定义汽车,使得功能更新与用户体验形成持续进化的闭环。这种“从架构入手”的正向开发模式,摆脱了以往依赖外部平台的“拿来主义”,在央企体系中极具突破性。
岚图的技术积累并非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在产品端形成了清晰的结果。以岚海动力系统为核心,岚图实现了纯电、插混、增程多动力形态的融合,尤其是800V岚海智混技术,将“纯电体验”放在首位,通过360-410公里的超长纯电续航打破了混动车型“既不电、也不油”的尴尬。梦想家成为高端MPV销冠、FREE+上市即热销、追光L与泰山备受关注,这些现象背后,是技术逻辑的连续演化,而非市场运气的叠加。岚图从一开始就没有把目标定在“造爆款”,而是用一整套体系能力去支撑“造好车”。
值得注意的是,岚图的发展速度也在资本层面得到验证。2025年前三季度,其销量同比增长85%,连续八个月攀升,累计交付近10万辆。在中国新能源车品牌竞争白热化的当下,这样的曲线并不常见。更重要的是,岚图在10月初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意味着它希望以资本市场为平台,构建更加开放、国际化的成长路径。资本市场的关注,并非单纯看重增长数字,而是认可其技术壁垒与可持续盈利模式。正如《经济参考报》刊登的岚图汽车董事长、总经理卢放署名文章所言,国有车企的优势不在于资源,而在于能够在国家战略与市场逻辑之间,找到稳定的增长坐标。
从宏观角度看,岚图的发展路径正好契合了当前央企改革的方向。它既是东风集团新能源转型的先锋,也是体制创新的试验田。央企的传统强项在制造和组织,但在市场竞争、品牌建设、用户运营等方面往往相对保守。岚图的经验在于,它没有以“央企品牌”自居,而是主动采用市场化机制,以创新和效率为衡量标准,在产品定义、供应链管理、品牌传播等方面形成了更具活力的体系。这种机制上的“自我更新”,恰恰是新质生产力的另一层含义。
根据规划,岚图目前有两款新车正处于上市前的最后筹备阶段。其中,泰山作为华系首款800V智能超混全尺寸SUV,将在11月上市,搭载三腔空悬、EDC魔毯与后轮转向,目标直指豪华品牌的舒适与操控标准;追光L则计划于年内上市,集成全域800V智混、5C超充、63kWh大电池和华为ADS智驾系统,是品牌冲击高端轿车市场的又一次战略试探。能否通过这两款车完成“技术—体验—品牌”三重闭环,将是检验岚图能否真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
如今,岚图的节奏与市场几乎同步,从产品定义到上市节奏、从品牌形象到资本动作,都显示出央企体系在机制创新后的新速度。这种变化,不仅改变了公众对央企汽车的固有印象,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国有资本进入新能源赛道后的成熟形态——不再依赖政策红利,而是以创新和效率赢得市场。
《人民日报》选择岚图作为头版典型,更多是一种象征:在“十四五”向“十五五”过渡的当口,中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以“技术生产力”为核心竞争力的阶段。岚图的案例说明,央企完全有能力在市场机制下创造竞争力,并在技术、品牌、资本之间形成正向循环。未来,如果岚图能把技术优势继续沉淀为用户价值、把体系能力延展为全球竞争力,它不仅会成为央企新能源的成功样本,更可能成为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个注脚。
这或许正是《人民日报》所要强调的那句话——“抓住创新这个第一动力”,让理念之变真正引领发展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