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汽车市场上演了一场出乎意料的反转大戏。 当所有人以为新能源车将一统天下时,燃油车竟连续三个月销量逆势反弹,9月销量突破90.2万辆,同比激增13.5%。
前8个月燃油车累计销量达874.7万辆,几乎追平去年全年水平。
2025年伊始,燃油车市场掀起一场“史诗级”价格战。 合资品牌率先放下身段,上汽大众部分车型现金优惠3-5万元,日产轩逸裸车价降至6.98万元,甚至奥迪Q3出现18.45万落地的“地板价”。
这种清仓式促销的背后,是国六B排放标准全面实施的压力,以及车企清理库存的迫切需求。
降价策略立竿见影。 以上汽大众为例,其朗逸、帕萨特等经典车型在2025年上半年销量均突破10万辆,一汽丰田燃油车份额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
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在这一波促销中被无限放大。 例如,长安逸动降至5万元区间,别克君威10万元出头即可落地,这样的价格甚至低于部分同级新能源车。
曾被视为“传统代名词”的燃油车,在2025年悄然完成智能化逆袭。 新款大众速腾、丰田卡罗拉等车型全面搭载L2级辅助驾驶系统,奥迪A5L甚至引入华为高阶智驾方案。
J.D. Power发布的2025年汽车魅力指数显示,燃油车行业得分达751分,创近五年最大增幅,与新能源车的体验差距显著缩小。
智能化升级不仅体现在驾驶层面,更覆盖座舱体验。 2025年新上市的燃油车普遍配备高通8155芯片支持的智能座舱,支持语音交互、OTA升级等功能。
例如,吉利星越L搭载的智能系统可实现多屏联动,而大众途昂Pro则通过超大中控屏重构人车交互逻辑。 这些变化彻底打破了“燃油车等于落后”的刻板印象。
新能源车虽保持高增长,但其使用痛点在这一年集中暴露。 2025年国庆期间,高速服务区充电排队长达数小时的新闻频登热搜,有车主反映“续航掉一半,充电排到48号”。 在北方地区,新能源车冬季续航缩水问题尤为突出,零下20℃环境下部分车型续航衰减超50%。
使用成本上升同样削弱了新能源车的吸引力。 2025年多地充电桩高峰电价涨至2元/度以上,部分地区新能源汽车保费同比上涨20%,一年额外支出可达2000元,几乎抵消了燃油车的油费优势。
此外,老旧小区安装充电桩难的问题仍未解决,北京、上海等地部分车主需承担十几万元的安装成本。
燃油车的韧性在特定地区尤为明显。 东北地区因严寒气候,燃油车几乎是刚需,一位长春出租车司机直言:“电车怕冷,我怕饿,还是油车稳”。 西北、西南等充电设施欠发达地区,燃油车占比高达78%,新疆、西藏等地的越野场景中,丰田普拉多、坦克300等燃油车仍是首选。
不同地区的消费偏好也支撑了燃油车市场。 广东人钟爱凯美瑞、RAV4等“开不坏”的日系车,山东人偏好黑色奥迪A6L作为身份象征,江浙沪地区则将BBA视为“中产三件套”。 这种基于实用性和社会认同的选择,使燃油车在下沉市场保持了稳固基本盘。
面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碾压,合资车企在2025年开启“田忌赛马”式反攻。 大众、丰田等品牌将A级车升级至接近B级车尺寸,新速腾L轴距接近B级车标准,新轩逸车身尺寸直逼老款天籁。 这种“以大打小”的策略,配合激进定价,成功吸引注重空间的家庭用户。
部分合资品牌甚至凭借燃油车实现销量回暖。 一汽大众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份额逆势增长0.7%,广汽丰田凯美瑞、汉兰达等车型销量同比增长30%。 不过,本田、日产等品牌因电动化转型迟缓,销量仍下滑超20%,反映出合资阵营内部的分化。
2025年中央及地方推出的“以旧换新”政策,为燃油车市场注入强心针。 消费者报废旧车购置新车可获最高1.5万元补贴,四川、江门等地还叠加地方优惠。 这些政策间接降低了燃油车的购车门槛,刺激了置换需求。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例如,三亚的候鸟老人倾向选择帕萨特等燃油车,因“能开就开,能修就修”;货运司机则依赖燃油普拉多应对复杂路况,称其“不挑电、不挑天”。 这种基于场景的理性选择,使燃油车在特定领域仍不可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