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期间,地平线副总裁、战略部与智驾产品规划与市场部负责人吕鹏接受了媒体采访。面对当前围绕数据、算法与架构的智能化激烈竞争,以及汽车产业进入智能化“下半场”的行业背景,吕鹏系统阐述了地平线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战略思考、技术路线与产业定位。
随着汽车产业竞争焦点从电动化转向智能化,芯片、雷达、系统等成为决胜关键。吕鹏指出,作为国内少数实现规模化量产的智驾科技企业,地平线早已不仅是单一定位,而是一家以“赋能智能汽车和机器人,让人类生活更安全、更美好”为使命的行业先锋。在智能驾驶的核心——安全方面,地平线已构建起覆盖硬件与软件的“全域安全开发体系”,并通过ISO 26262、ISO 21448、ISO 8800等多项国际权威认证,成为国内安全体系最为完整的智驾科技公司之一。
在技术路径上,吕鹏明确表示地平线走的是与特斯拉相似的“渐进式”路线——从L2逐步迈向L4、L5。他特别强调“端到端”架构是实现类人驾驶体验的关键,指出当前行业虽言必称“端到端”,但真正实现者寥寥。地平线通过软硬协同设计,在芯片设计阶段即同步推进算法与硬件开发,大幅缩短系统验证周期,形成从“需求-设计-验证-运行”的全链路AI安全与效能闭环。
针对行业关注的L3级自动驾驶落地时间点,吕鹏提出了一个“反共识”观点:真正的L3应建立在L4能力基础之上。他预测,到2028年,随着系统性能以每年10倍的速度提升,有望在特定ODD(设计运行域)内实现接近“十万公里无接管”的L3级体验,但前提是必须依托海量真实路测数据的验证与保险模型的建立。
面对行业“内卷”,吕鹏强调,地平线不做低价竞争者,而是“外卷型企业”,“卷上限、卷用户体验、卷品质、卷边界”。他认为,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应是成为汽车中的“自动挡”,真正回归产品力,而非营销噱头。为此,地平线坚持软硬结合的技术路径,通过芯片、算法与系统的协同优化,实现更高性能、更优成本与更快迭代,目前已赋能超过25款车型出海,覆盖欧洲、中东、南美、澳洲等市场,并与多家国际Tier-1及外资车企达成合作。
在谈及行业热点“具身智能”时,吕鹏也回应了地平线的布局逻辑:“我们的全名是地平线机器人,我们把车当作机器人来做。”他表示,公司目前仍将90%以上精力聚焦于汽车这一“第一个要打穿的机器人场景”,并基于在智驾领域积累的芯片与系统能力,为机器人产业提供轻量而高效的计算平台。
面对资本市场的关注与“泡沫”质疑,吕鹏指出,智能驾驶已是一个“不需要再证明”的确定性市场,地平线出货的千万级芯片是“实打实的市场需求”。他同时判断,智驾行业已进入“淘汰赛”尾声,未来三到五年将收敛至两到三家头部企业,而决胜关键不在于“价格战”,而在于“产品力”是否具备持续走向L4、L5的技术储备、数据闭环与商业生态。
在这场关于智能驾驶未来的深度对话中,吕鹏多次强调“回归原点”无论是技术研发、产品定义还是出海战略,最终都要回到“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这一根本。在地平线的蓝图里,没有“内卷”的生存焦虑,只有“外卷”的边界开拓;不追求短期热点,而坚持长期主义。正如吕鹏所言:“我们终将把竞争焦点从内耗转向共同为用户创造价值、为行业开拓边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