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高校再度重仓,中国车谷加速迈向“世界级”
创始人
2025-10-19 17:08:47
0

武汉经开区和武汉理工大学再度牵手。

10月18日举行的武汉理工大学·中国车谷产业生态合作大会上,双方签署了武汉理工大学学科交叉创新示范园区(军山校区)合作协议。

签约现场。图/李岿

会上还提到,经开区和武汉理工大学将继续深化合作,推进军山校区二期、三期建设,为武汉理工大学深度融入经开区、服务经开区拓展空间和资源。

2022年5月,随着军山校区项目启动,武汉理工大学成为首个正式落户经开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时隔3年,从二者的又一次合作中,我们试图探讨,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中,高校与地方经济应该如何协同发展。

【1】融合生态

在这场围绕汽车等产业展开的生态合作大会上,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宋志平提出,新一轮科技产业变革前,汽车产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和科技的竞争。

高校是二者的富集地。

宋志平认为,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代表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生态,是支撑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里提到的“融合生态”,一定程度上体现在了武汉理工大学与经开区共建的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以下简称“军山校区”)上。

宋志平在会上作主旨演讲。图/李岿

2024年9月,占地约14万平方米、总投资约14.8亿元的军山校区建成投用。

落地“车谷”的军山校区,与当地的汽车产业深度融合:

聚焦智能汽车前沿领域,将新能源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智能交通技术等七大创新平台列入重要的建设计划。

同期,由教育部、国资委批准设立的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在经开区军山新城揭牌。

经开区不仅拥有了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还迎来了湖北省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

【2】人才供给

高校与产业的融合,首先满足了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东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总经理吴晓飞坦言,在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中,技术迭代正呈现指数级加速,行业高度依赖高素质人才的持续供给。

2022年,是东风公司向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加速转型的关键一年。

这年,东风和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创办了“东风跃迁班”,围绕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选拔研究生进行定制化培养。

东风跃迁班的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程,第二、第三年进入东风公司进行专业实践培养和学位论文等工作。

今年夏天,东风跃迁班迎来首届41名毕业生,有超过80%的人签约了东风等行业头部企业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核心研发岗位。

同样是围绕人才的培育,18日的生态合作大会上,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武汉理工大学校友马东辉提出了一份理想汽车和武汉理工大学的战略合作构想:

通过联合设计课程、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参与理想汽车岗位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设、实现就业等合作,共同培育汽车行业人才。

与具体的企业合作,让学生了解一线企业的模式和需求,也让企业在实践中参与对学生的塑造和培养,已经成为校地合作的通用模式。

马东辉在会上作主旨演讲。图/李岿

但对区域经济而言,高校与域内企业的“单点”合作,还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巨大需求。

要培育和留住产业人才,引入新校区是更直接的办法。

2022年,在“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具备优质资源的武汉理工大学,成为首个正式落户经开区的“双一流”建设高校。

2024年,军山校区投用,武汉理工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一批师生入住。

该学院副院长胡杰将经开区与武汉理工大学的合作形容为“一种双向奔赴”。

对当地产业而言,校区充当的是人才汇集平台的角色,“有了校区就会有平台,有了平台就会有人才。”

吴晓飞也认为,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在经开片区设立校区,是为深化校企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在汽车领域积淀深厚,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上形成了独特优势。其在经开片区设立高校,为产业输送了适配型、创新型专业力量。”吴晓飞说。

军山校区二期、三期的建设,则是把这个“平台”扩大,再扩大。

武汉理工大学军山校区。图/车谷融媒

【3】链接创新

人才和高校将共同指向科技的创新。

胡杰介绍,当前科技的创新更需要学校的深度参与,“我们也更愿意把学校的实验室建在企业,同时也希望企业的一些联合实验室能够把科研平台、创新平台建在学校。”

军山校区与在地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帮助武汉理工大学深度链接企业全产业链。

武汉经开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唐超用3组数字概括经开区,第一组便是“100万辆车”。

这里拥有世界级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分布着10家整车企业、14座整车厂,产销规模达百万级。

武汉“中国车谷”巨大的停车场地。图/视觉中国

这些企业组成了一条完整的汽车产业链,为武汉理工大学扎根经开区办学提供了更强的创新需求反馈。

胡杰称,军山校区启用的这一年多中,经开区的很多主机厂、零部件企业找到学校来,学校也会主动去拜访经开区的企业,“他们有很强烈的科技创新诉求”。

过去,高校科研与市场需求的脱节常被诟病。

“我们现在更强化的是以企业需求、产业的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牵引。”胡杰说。

当高校与企业的物理距离拉近后,企业的科研需求,便成为高校科研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推力。

不止于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

此番的深入合作,经开区和武汉理工大学还将共建共享高能级实验室和科研平台,不仅要精准培养面向未来的高层次人才,也将推动更多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正如武汉理工大学校长王发洲所言,“创新融合是时代赋予大学的必然使命。”

高校与地方产业的融合,便是使命之一。

九派新闻记者 陈冬艳

【来源:九派新闻】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地平线吕鹏:穿越智驾淘汰赛,“... 10月23日,在第三十二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SAECCE 2025)期间,地平线副总裁、...
超速20%到底罚不罚?有人跑1... “高速限速 120,我跑到 143,以为会扣分,结果查 12123 没记录 —— 超速 20% 到底...
领克10 EM-P,用一个月改... 当一款车能够提供超越期待的产品体验,并赋予消费者足够的购买理由,市场的热情回应就自然而然。 领克正...
黄仁勋的中国搭子,狂赚2000... 2025年5月17日,黄仁勋在中国台北,设宴款待AI供应链核心伙伴。 镁光灯下,围坐他身旁的,皆是台...
原创 又... 前言 十年前,磷酸铁锂电池(LFP)在新能源汽车行业几乎无人问津,被业内戏称为“铁疙瘩”,续航低、...
原创 国... 上个月我去 4S 店看车,销售小哥特热情地给我推荐各种电动车,讲完电动车随口问我,要不要看看燃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