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动驾驶行业的竞争格局中,Robotaxi被视为最能体现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与商业化潜力的赛道。随着10月17日,小马智行通过港交所聆讯,这家曾以“Robotaxi第一股”登陆纳斯达克的企业,如今距港股上市仅一步之遥。
在不到一年内实现双重上市的背后,正是其扎实的技术体系、可复制的规模化能力以及前瞻性的全球布局,共同构筑起资本市场认可的关键支撑。
虚拟司机+世界模型:构建商业化落地基石
自动驾驶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技术架构的先进性与可扩展性。小马智行构建的“虚拟司机+世界模型”体系,成为其在Robotaxi竞争中突围的技术支点。
“虚拟司机”并非单一算法,而是一套覆盖感知、决策、控制的完整自动驾驶体系。而“世界模型”则可视作虚拟司机的“训练工厂”——通过高保真的虚拟环境构建,让AI在数以十亿公里计的虚拟道路中学习真实驾驶逻辑。小马智行的世界模型每周可生成100亿公里测试数据,使其自动驾驶系统具备超越人类驾驶10倍的安全性。
强化学习与生成式数据的结合,是这一体系的核心创新。世界模型能够模拟多气候、多地理条件下的道路场景,如雨天噪声、拥堵道路,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完成AI模型的闭环进化。更关键的是,它通过可量化的“良好驾驶行为”标准(安全性、舒适性、效率)进行持续评估,使模型学习不再依赖庞杂的真实数据采集,而能在低成本高效率下实现持续自我优化。
目前,小马智行的自动驾驶累计测试里程已超5500万公里,其中全无人驾驶路测超1000万公里,为其规模化商业部署奠定了坚实技术基础。
标杆运营到规模化闭环:实现商业化提速
技术的成熟,最终要转化为商业的可持续增长。2025年,小马智行的Robotaxi业务进入商业化加速期。招股书显示,小马智行2022年至2024年营收规模持续扩大,2025年上半年增长势头强劲,同比增长43.3%,达3543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4亿元)。Robotaxi作为其核心业务,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325.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332万元),同比大幅增长178.8%。其中乘客车费收入在2025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实现约800%与超300%同比飙升,成为带动业绩增长的关键引擎。
在运营层面,小马智行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地开展全无人Robotaxi收费运营的企业,一线城市运营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其APP注册用户突破50万,Robotaxi车辆数超680台,形成了真实且高频的用户使用场景。
截至二季度末,第七代Robotaxi已完成量产爬坡并进入稳态生产,单季度生产下线超200台。新一代采用100%车规级零部件,自动驾驶套件成本下降70%,设计寿命提升至10年/60万公里,为规模化商业部署提供了成本与可靠性的双重保障。
小马智行多款第七代车型已获批北上广深的L4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并完成累计超350万公里公开道路测试,在一线城市的城区、高速场景以及极端天气和工况下,充分验证其L4级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
这不仅标志着小马智行正逐步逼近单车运营成本转正目标,也进一步廓清了Robotaxi规模化盈利的实现路径,为全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商业化范本。
海外布局:关键市场精准落子
如果说技术是立身之本,商业化是生存之道,那么全球化布局则是小马智行面向未来的关键战略卡位。2025年,小马智行持续深化在中东、欧洲、亚洲、美洲的布局,并已成功获得六个国家的Robotaxi测试许可,将其技术优势转化为全球布局的先行优势。
中东方面,小马智行在迪拜实现首批Robotaxi路测,计划2026年实现全无人商业运营;在欧洲,小马智行已在卢森堡正式启动Robotaxi道路测试;在亚洲,小马智行获得韩国国家级自动驾驶测试许可,在首尔开展7×24小时测试,成功应对高密度城市交通的复杂场景。
通过与地方政府及龙头企业合作,小马智行建立了从政策、场景到商业化的闭环模式,强化了小马智行在海外市场的准入优势,也为未来快速复制提供了可行模板。
今年6月,小马智行成为首个纳入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的L4自动驾驶公司。当Robotaxi进入爆发式增长阶段,小马智行正以清晰的技术路线、稳健的商业模式和开放的全球视野,为下一阶段的自动驾驶产业变革奠定基础,完成从技术先锋到产业引领者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