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犀哥这篇财经评论,主要来聊聊小米。明明三季报利润创了新高,造车还扭亏为盈了,股价怎么反而单日大跌超4个百分点?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逻辑?
小米的重资产转型
先说说小米以前的路子,那可是轻资产运营的教科书级别的玩法,不用自己盖厂房、买一堆笨重的设备,就靠整合供应链,把手机、电视、冰箱这些产品交给代工厂生产,自己专心做品牌、搞营销、拓渠道。
这种模式有多香?投入少、见效快,资产流动性还强,就算哪款产品卖砸了,也能立马掉头,不至于因为厂房设备闲着而亏得底朝天,这也是小米早期能快速崛起,还被资本追着跑的核心原因。
但现在的小米,早就不是当年那只“轻兔子”了,更像一头开始“负重前行”的大象,三季报里有个关键数据特别能说明问题:非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占比已经达到49%,快一半的家当都砸在了房产、厂房、机器设备这些没法随便变现的东西上。
对比一下就更明显了,2018年上市的时候,这比例才20%多,三年前刚宣布造车那会儿也才38%,短短几年,小米就从“组装商”彻底变成了“制造商”。
为啥要这么折腾?说白了,还不是因为造车,汽车这玩意儿跟手机可不一样,对生产工艺、品控标准的要求高到离谱,代工厂根本没法实现全流程掌控。
自建工厂虽然花钱多,但能把技术落地、质量把控、产能调度这些关键环节攥在自己手里,这是想做高端汽车品牌的必经之路。
而且从长远来看,只要销量能跟上,重资产也有重资产的好处,一套1亿元的设备,要是用十年生产1亿件产品,摊到每个产品上的成本才1块钱,比一直找代工厂划算多了,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销量能跟上”这五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小米为啥这么做
资本为啥用脚投票?核心就是怕“竹篮打水一场空”,对于投资者来说,短期的利润新高不算啥,长期的风险才是心头大患。
以前的小米,资产灵活,就算犯了错也能快速纠正;现在近一半资产是搬不走的厂房设备,要是汽车销量不及预期,这些东西就不是“产能”而是“包袱”了,折旧、维护都是实打实的成本,会一直拖累利润。
这一点上,苹果就看得特别透,苹果总资产差不多3600多亿元,固定资产才1200多亿元,占比也就30%左右,始终坚持轻资产模式。
自己只搞研发、做品牌,生产全交给代工厂,就算出了iPhone5C、今年Air系列这样的失利产品,也能让代工厂调整产线,自己损失很小,这也是苹果能一直保持高毛利率的关键。
对比之下,小米一年就新增了90亿元的工厂资产,厂房资产从160多亿元涨到250多亿元,这种“先建厂房再等销量”的玩法,资本能不慌吗?
其实小米现在的处境,赌的是未来的销量能撑起现在的重资产投入,但说实话,这赌局的赢面其实不小。
汽车行业的竞争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全球一年汽车销量能到亿级,丰田、起亚这些车企每年都能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辆,他们30年前的基础,未必就比现在的小米好,小米现在要做的,不过是卖出两三万辆车,放在这么大的市场里,真不算啥难事儿。
但难就难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和竞争压力,现在汽车行业卷得厉害,消费者选择太多,小米汽车要想站稳脚跟,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差异化优势,光靠品牌号召力可不够。
而且小米得控制好投入节奏,不能一味地砸钱建厂房,得根据销量情况循序渐进,不然现金流很容易出问题。
同时,也得跟资本市场多沟通,把自己的产能规划、销量目标、盈利路径说清楚,让资本看到长期价值,而不是只盯着短期的风险。
小米的重资产转型,不仅是为了自己在汽车行业立足,其实也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一个缩影。
以前中国企业大多靠轻资产、性价比取胜,但现在全球竞争越来越激烈,没有核心技术和产业链掌控力,根本站不住脚。小米的尝试,是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虽然过程肯定会有阵痛,但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必经之路。
真正决定小米未来的,是它能不能用稳定的销量,证明自己的重资产布局是对的,对于小米来说,这步棋已经走出去了,没有回头路。
而对于投资者来说,现在要做的,是穿透短期的股价波动,看清小米转型的长期逻辑,如果小米能跨过这道坎,未来大概率会海阔天空;就算暂时遇到困难,这种敢于投入、勇于转型的魄力,也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