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摩根大通给比亚迪设定了150港元的目标价,重申"增持"评级。这条消息像一颗深水炸弹,在汽车圈和投资界掀起巨大波澜。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今年二季度,比亚迪的净利润曾同比下滑近30%。 这家中国电动车巨头,究竟是在蓄力冲刺还是开始显露疲态?
如果你对比亚迪的印象还停留在"国内卖得好",那数据可能会让你吃惊。今年1-5月,比亚迪在海外市场实现了爆发性增长,出口量超过37万辆,同比增长高达112%。 到了7月份,这个数字更是突破54万辆,海外销售在其总销量中的占比已经达到28.02%。
全球布局,不只是卖车那么简单
比亚迪的全球化战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入。它在欧洲正计划实施一场销售渠道的"闪电战"——到2025年底建立1000个销售点,并在2026年底前翻倍至2000个。 这不仅仅是把车运到国外卖,而是真正的本土化运营。
匈牙利工厂已经启动,土耳其和西班牙的工厂也在规划中。 在巴西,比亚迪斥资55亿雷亚尔建设的超级工厂,从破土动工到首车下线仅用15个月,创下巴西汽车工业的奇迹。 在泰国,其罗勇工厂投产一周年即交付了第9万辆新能源汽车。
价格战背后的底气从哪里来?
当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深陷"价格战"时,比亚迪却能从容应对。二季度利润确实受到冲击,但到了三季度,毛利率已回升至17.6%,环比提升1.3个百分点。 这背后的底气,来自于比亚迪深厚的垂直整合能力。
你知道比亚迪八成以上的零部件都是自研自产的吗?从电池、电控到电机,甚至芯片,比亚迪都能自己搞定。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形成的规模效应,让它在成本控制上拥有同行难以比拟的优势。 当别人打价格战肉疼时,比亚迪却能主动发起"电比油低"的攻势。
技术储备,不只是电动车那么简单
比亚迪的研发投入令人惊叹——今年一季度,在净利润91.55亿元的情况下,研发投入高达142.23亿元。 过去14年中,比亚迪有13年研发投入超当年净利润。
这些投入正在结出硕果:"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已拥有大量用户,比亚迪甚至承诺在中国市场对使用该系统的智能泊车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 截至5月底,比亚迪智驾车型累计总销量已超71万辆,智能驾驶系统每日生成的数据量高达4400万公里以上。
高端化,一场悄然进行的革命
比亚迪旗下如今已形成完善的多品牌矩阵:王朝网和海洋网覆盖大众市场;腾势主攻中高端;方程豹专攻越野;而仰望则直接对标百万级豪车。
特别是仰望系列,平均成交价达108万元,其中42% 的车主来自BBA(奔驰、宝马、奥迪)用户转化。 这在过去是中国汽车品牌想都不敢想的事。
前方的挑战依然严峻
当然,比亚迪的征途并非一帆风顺。今年7月,其销量环比下降10.01%。 要实现年度550万辆的目标,在剩下的五个月里,月均销量需冲高至60万辆,任务极其艰巨。
在智能化方面,特别是自动驾驶领域,比亚迪与特斯拉、华为等竞争对手相比仍有差距。全球不同市场的政策风险也不容忽视,比如欧盟已启动对中国电动车的反补贴调查。
谁会成为最后的赢家?
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比亚迪有潜力成为世界第一车企吗?
从销量上看,比亚迪在2023年已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纯电动汽车销量冠军。但要超越丰田的总量(约1000万辆/年),挑战依然巨大。
从技术生态上看,比亚迪的垂直整合模式在新能源时代具有明显优势,很可能成为未来汽车产业的技术定义者和标准制定者之一。
综合来看,比亚迪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世界第一"是大概率事件,但要在销量、市值和技术上全面碾压特斯拉和丰田,仍是一条漫长而充满挑战的道路。
全球汽车产业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比亚迪已经拿到了决赛圈的入场券。接下来的竞争,将不仅是产品的竞争,更是技术路线、产业链整合和全球运营能力的综合较量。你看好比亚迪的未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