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欧洲汽车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反差现象。特斯拉目前还未从瑞典的罢工中脱身,而这场维修工的抗议已经持续了两年,导致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大幅下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比亚迪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异常强劲,2025年前9个月,其销量翻了四倍之多。特斯拉与比亚迪这两家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截然不同的境遇,让人不禁感叹。
要说实话,瑞典的劳资关系与中国有很大不同。这里没有最低工资法,工人待遇完全由工会和企业通过集体协议商定,90%的工人都依赖这一协议保障自己的工资和福利,而其中70%的工人是工会的成员。罢工在瑞典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因为劳资双方已经习惯了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问题,工会不仅仅是工人的保护伞,也是企业的“稳定器”,这种做法已经有近百年历史了。
然而,特斯拉自2014年进入瑞典市场以来,一直拒绝与工会签署集体协议。工会IFMetall多次尝试与其谈判,但特斯拉一直置之不理。马斯克曾公开表示,他“不喜欢工会”,认为工会会制造公司内部的对立,给公司带来负面情绪。至于工人的待遇,问题也很多。雅尼斯在2021年加入特斯拉时表示,工资和待遇的好坏完全取决于经理的心情。他曾因未达目标而被拒绝加薪,而一位同事则因为“态度不对”而没能获得加薪。
2023年10月27日,工会实在无法忍受,宣布罢工。这在瑞典几乎是最后的警告,过去的企业往往会在此时妥协,但特斯拉却选择了坚持。最初有130名工人参与罢工,但如今只剩下70人坚守岗位,特斯拉则通过招聘新员工来弥补缺口。这种情况在瑞典自1930年代以来还是第一次发生,简直等同于捅了马蜂窝。德国研究员本德认为,特斯拉的做法虽然不违法,但却打破了瑞典的传统劳资协商规则。
在经过近两年的僵持后,局面在2025年终于出现了一些变化。工会的处境变得越来越困难,工人生活艰难,而工会也开始寻找妥协的办法。今年8月,IFMetall的主席玛丽·尼尔森表示,工会并不坚持必须签署集体协议,只要能够在合同中明确行业标准,也可以接受,甚至可以将特斯拉的业务转交给已有协议的公司处理。
特斯拉方面也没有停下脚步,它悄悄调整了一些规则。比如,加班的报酬虽然依旧不高,但略微提高了些许,还宣称“我们的待遇已经超过工会的要求”,但就是不愿意签署集体协议。为了绕过港口封锁,特斯拉甚至选择将车辆从德国通过渡轮运送到特雷勒堡,宁愿绕远路也不愿低头。此外,车牌由于邮政罢工而无法邮寄,特斯拉不断与相关部门打官司,诉讼一场接一场,但依然没有任何结果。
然而,特斯拉的日子并不好过。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2025年前九个月,特斯拉在欧洲的新车注册量同比下降了28.5%,在欧盟市场内的跌幅更是达到38.7%,市场份额降至1.4%。与此对比,比亚迪在9月的欧洲注册量达到了24963辆,同比大幅增长了近四倍,特斯拉的窘境与比亚迪的逆势增长形成鲜明对比。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资本市场开始对特斯拉失去信心。荷兰最大的养老基金ABP,管理着4万亿人民币的资产,直接抛售了价值5.71亿欧元的特斯拉股票,理由是马斯克的薪酬方案太过离谱,且看不上特斯拉的工作环境。瑞典的AP7基金也将130亿瑞典克朗的特斯拉股票清仓,认为特斯拉的做法不符合负责任投资的原则。
从表面上看,特斯拉与工会之间的矛盾似乎只是70名工人和特斯拉之间的小规模冲突,但实际上,这场事件暴露了马斯克与瑞典传统劳资关系的深刻冲突。如果工会退让,未来其他企业也可能效仿特斯拉,工人的权益将不再受到保障;如果特斯拉让步,那么全球工厂的工会都会要求同样的待遇。
如今,特斯拉在欧洲市场的销量下滑,资本也纷纷撤资,继续硬撑下去的结果,不仅仅是损失金钱,更是失去了企业做事的规矩和大家的信任。这场博弈的关键,究竟是谁能坚持守住规矩,谁又会因为无视规则而走向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