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米汽车的瓜真是没断过,刚平息完“测试车”“多出零件”的争议,又爆出来更离谱的——有车主7月份在小米汽车北京工厂总部店提的全新YU7,居然是台维修过的车!
车主的经历挺戏剧性:中午付完款等着提车,销售说要“临时软件升级”,硬生生拖到晚上7点才交车。回家翻后备厢时,一张《小米汽车总装车间问题记录表》掉了出来——这哪是升级,分明是维修单!上面写着车辆有10处问题,不仅换了前杠,还有一堆拆装、二次调整的操作,录入工位、返工人都有签字盖章。更关键的是,合格证显示7月11日就生产好了,提车当天7月14日还在修。
车主找小米客服沟通了三个月,对方一直拖延,没给任何明确方案。有网友辩解“这是返工单不是维修单,新车下线瑕疵返工很正常”,这话有几分道理?确实,汽车生产中难免有小瑕疵,返工调试是行业常规操作,但核心问题是:返工可以,为啥要骗车主是“软件升级”?连最基本的知情权都不保障,这就不是流程问题,是诚信问题了。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不是小米第一次出交付问题。8月就有车主发现前挡风有“测试车”隐形印子,小米先是赔1万积分,转头就反悔换车品,还拒绝提供PDI检测报告;10月金华车主提的YU7 Pro,主驾地板下藏着个不明L型金属件,售后既说不出零件来源,也给不了安全检测报告,只敢给维保清单;没过几天,又有车主发现挡风玻璃显“测试车”字样,直接提了退一赔三的诉求。
这一连串事件,暴露的早就不是“个别失误”了。先说品控,新车刚下线就有10处问题,合格证都拿了还得返修,抽检就查出问题,那没抽到的同批次车辆会不会有隐患?成熟车企的出厂检测体系,不该漏这么多问题。再说流程,维修完的车交付前不清理单据,销售随口编造“升级”谎言,售后面对质疑只会拖延,这管理漏洞也太大了。
有人纠结“产线二次过线算不算维修”,其实这是个伪命题。哪怕是出厂前返工,只要动过零件、做过拆装,就该明确告知消费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里写得清清楚楚,经营者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隐瞒维修情况把车当全新的卖,往轻了说是侵犯知情权,往重了说可能涉嫌消费欺诈。
作为新势力,小米造车初期有磨合问题可以理解,但态度很重要。之前副总裁李肖爽为测试车事件致歉,说印子是静电贴残留,可这次维修车事件,小米至今没正面回应。要知道,车友买新势力的车,冲的是科技感,更是对品牌的信任。信任建立需要千言万语,打破却只要一次隐瞒。
其实没必要在网上吵来吵去,最直接的就是走法律程序。如果法院认定是欺诈,退一赔三合情合理;如果只是流程瑕疵,也能给其他车主一个明确说法。真心希望小米能正视问题,公开调查结果,把品控和售后流程补扎实。毕竟25万起的车,谁也不想买个“薛定谔的新车”。车友们觉得这事儿是流程失误还是刻意隐瞒?评论区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