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国产车在俄多次遭差评,销量出现大幅下跌,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创始人
2025-10-26 12:38:15
0

要说这几年中国汽车在俄罗斯卖得是真不错。

从2021年不到5%的份额,一路冲到去年最高点突破60%,像奇瑞长城吉利这些牌子,年销量动不动就几十万辆,门店开了两千多家,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但最近事情开始有点变味。今年初俄罗斯车市整体销量下滑,中国品牌也跟着跌,更关键的是口碑好像有点绷不住了,这是怎么一回事?

镀金的泡沫

看起来势不可挡的中国汽车,怎么在俄罗斯突然就卖不动了?去年,中国品牌在当地的市场份额一度飙升超过六成,简直是烈火烹油。

但好景不长,今年一开年,不仅整个俄罗斯车市踩了脚刹车,中国车的销量更是应声下跌,口碑也开始亮红灯。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远非简单的市场波动。

它背后藏着一场由克里姆林宫精心设计的局,正在迫使所有涌入这片“淘金热土”的中国车企,从短期的贸易投机者,转变为必须深度捆绑的产业共建者。这根本不是一次顺风顺水的市场扩张,而是一场递交“投名状”的残酷考验。

回看中国汽车在俄罗斯的崛起,速度快得令人咋舌。时间拨回2021年,当时中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还不足5%,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但短短时间内,奇瑞、长城、吉利这些头部玩家,就像潮水一样涌入,年销量纷纷冲向数十万辆大关,超过两千家门店在俄罗斯大地上拔地而起。

然而,这片繁荣的景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高估的幻象。它最初的立足点是性价比。在俄罗斯本土品牌拉达面前,同价位的中国车在设计和配置上确实能打,很快就在出租车等市场撕开了一道口子。

可现在,情况完全变了。中国汽车早已不是“便宜货”的代名词。如今市场上的平均售价,已经悄然攀升至约25万人民币,这个数字比三年前足足高出了四分之一。

更令人意外的是,红旗H9领克09这样的车型,居然开始出现在豪华车销售榜单上。就连理想L系列、极氪009和问界这些高端新能源车,也纷纷进入了俄罗斯市场。

消费者的心态也在变。俄罗斯人买车,不再只图有个能跑的代步工具。

搜索引擎Yandex的数据分析揭示了真相:人们越来越在乎内饰的质感,关心车机系统用起来顺不顺手。这种对体验感的追求,意味着单纯靠填补市场真空的策略已经行不通了。

灰色地带的反噬

真正给这场繁荣埋下巨大隐患的,是猖獗的“平行出口”。这套灰色玩法曾是绕开高额税费的捷径。进口商先把新车运到中亚某个国家,然后摇身一变,以二手车的名义再转运进俄罗斯。

这么折腾一圈,核心目的只有一个:逃避俄罗斯那高到吓人的税费。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这条灰色通道里乱象丛生,成了不法商人的温床。

他们把一些事故车、问题车简单翻新一下就当新车卖,严重砸了中国汽车的牌子。买到这些车的俄罗斯消费者,不仅享受不到任何官方售后保障,车子出了问题更是欲哭无泪。

去哪儿修?备用零件在哪儿?这些最基本的问题都成了无解的难题。

市场被搅得一团糟,消费者好不容易对中国品牌建立起来的一点信任,就这样被快速消耗殆尽。这颗“毒瘤”,为后来俄罗斯的政策收紧,提供了最充分的理由。

克里姆林宫的“阳谋”

面对混乱的市场,俄罗斯政府终于出手了。但他们的目的,远非简单的贸易保护。克里姆林宫不希望自己的国家沦为汽车倾销地,他们想要的是实打实的产业落地。

为此,他们打出了一套环环相扣的“组合拳”,精准打击所有投机行为。第一招就是斩断灰色通道。从去年开始,俄罗斯海关直接规定,所有经中亚转运的车辆必须补齐全部税费。

这一招釜底抽薪,彻底封死了“平行出口”的模式。

清除了杂草,下一步就是抬高官方进口的门槛,逼退那些只想做纯贸易的商人。俄罗斯政府的工具是逐年上调“报废税”。去年10月1日起,这项税费的涨幅就高达70%到85%。

这还只是个开始,按照长期规划,这项税会一直涨到2030年。仅仅是今年第一季度,报废税的金额就已经达到了66.7万卢布,是2023年的两倍。

羊毛出在羊身上,增加的税费最终都转嫁到了消费者头上,直接导致进口车的终端售价上涨了10%到15%。

除了经济壁垒,行政和金融上的障碍也接踵而至。流程繁琐、成本高昂的OTTC车辆型式认证,就像一道无形的高墙。

由于SWIFT系统被切断,车企的回款周期被拖长到四个月,零部件在海关的清关时间也从几天延长到了大约两周。

这一系列操作,把所有投机取巧的便门都堵死了。俄罗斯政府只留下了一扇窄门,门上写着“特殊投资合同”。

这份合同的逻辑简单粗暴:想免税?可以,拿本地化投资来换。条件有二:一是在俄罗斯境内投资建厂。二是本地化率必须超过50%。只要做到,就能换来长达六年的报废税豁免权。

这无异于一份要求中国车企宣誓效忠的“投名状”。摆在中国企业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忍受高昂的成本,要么就在当地投资。

奇瑞、长安等企业已经开始积极申请这份合同,因为所有人都明白,这几乎是在俄罗斯长期发展的唯一途径。

西伯利亚的淬炼

拿到“特殊投资合同”这张入场券,仅仅是挑战的开始。真正的考验,来自产品本身能否适应俄罗斯严酷的自然环境。这里,尤其是西伯利亚的冬天,是对任何一辆汽车的终极检验。

中国车辆在这里暴露出了明显的水土不服。极寒天气下,发动机预热缓慢,一些电子设备甚至会直接失灵。这些技术问题,让中国工程师们不得不亲赴西伯利亚,进行实地测试。

更要命的是一些功能上的短板。比如座椅和方向盘加热,这些在中国市场可能只是选配的功能,在冬季动辄零下几十度的俄罗斯,却是绝对的刚需。

.不少平价车型恰恰缺少了这些配置,这在当地消费者看来几乎是不可理喻的。

在这里,测试标准变得异常严苛。电池包等核心部件,必须能够耐受零下50摄氏度的低温。此前,蔚来ET5就曾因电池的低温性能问题,在市场准入环节受阻,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

所有人都意识到,必须为俄罗斯的极端气候量身造车,没有任何捷径可走。

结语

中国品牌在俄罗斯的这段经历,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替代,而是在一个崩塌的产业生态上,与各方共同探索的“共建”。

这场被迫的转型,标志着野蛮生长的“淘金时代”已经结束,深度耕耘的“阵地战”模式正式开启。

未来的成败,不再取决于短期的销量数字,而是看谁能将生产、技术和品牌信誉,像种子一样深深埋进这片冻土之中。

最终,衡量成功的标准将只有一个:中国品牌能否从一个外部的“中国制造”提供者,真正蜕变为“俄罗斯汽车工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场转型的意义,甚至超越了俄罗斯市场本身,它为中国制造的全球化拓展,提供了一个复杂而深刻的样本——如何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走向真正的产业融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比亚迪“海狮06速度”震撼车市... 10月31日,比亚迪海洋网旗下“高能超享SUV”海狮06在上市第一百天,正式迎来第十万辆整车下线。这...
电车复购率近百分百背后:里程焦... 近期一项针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98%的电车车主在换购时仍会优先考虑电动汽车。这一数据初看...
为什么是欧拉5,成为了长城“猛... 长城纯电的开路先锋,小车,也有大野心。 用七年时间,从“更爱女人”走向“全球城市精品”,欧拉完...
鸿蒙赋能天籁,燃油车智能升级,... 央视财经“风云汽车”携手东风日产与华为乾崑,在华为园区共同打造了一场以“燃油车智能化的新答案”为主题...
比亚迪深化“纯电+混动”双线布... 在近日开幕的2025东京车展上,比亚迪以“ONE BYD”为主题,携乘用车与商用车全线产品重磅亮相,...
纯电TT具现化,奥迪Conce... 近日,奥迪为Concept C举办了一场试驾活动,媒体记者首次在意大利多洛米蒂山旁边的封闭道路上,试...
原创 一... 天然气清洁能源是目前商用车中占比比较大的能源类型,尤其是在气价动辄低至三块七八的西北地区,一辆优秀的...
比亚迪宋家族OTA升级来袭,老... 比亚迪近日通过官方渠道宣布,针对宋家族多款车型启动新一轮OTA升级。此次升级覆盖宋L DM-i天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