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荷兰政府上演了一场“夺权大戏”,试图控制安世半导体的运营权,没想到不到两天,他们就不得不低头了。荷兰政府原本以为,只要控制了安世在荷兰的总部,全球范围内的工厂就能听从他们的指挥。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现代产业链早已不是“总部说了算”的时代。事实上,安世的核心生产能力早就转移到中国东莞的封装厂。
东莞工厂究竟有多重要?全球70%的车规级芯片封装和测试都依赖它。说它是欧洲汽车产业的“心脏供血站”一点也不为过。荷兰政府在试图夺权时,先是让外籍高管停发中国员工的工资,制造内部混乱,还打算切断东莞工厂和中国供应链的联系,结果却发现自己根本无力改变现状。东莞工厂80%的高纯度硅料和封装材料,都来自中国供应商,这种紧密的供应关系,哪能凭一纸股权文件就断得了?
更令荷兰头疼的是,安世全球有三成的研发工程师在中国,荷兰政府这么一闹,不少人才纷纷流失,工厂的日常维护也出现了难题。荷兰政府以为自己抢到的只是名声,结果却丢了最有价值的产能和人才,这不是“捡芝麻丢西瓜”是什么?
过去大家普遍认为,芯片封装只是产业链中技术含量较低的后端环节,没想到这次封装环节成为了中国反制的关键所在。安世在德国和英国的晶圆厂生产的芯片,需要运到东莞进行封装和测试,才能最终变成可用的芯片。而中国海关的一纸禁令,直接封锁了东莞工厂的出口通道,仿佛把整个供应链的“脖子”卡住了。
欧洲车企想要找替代方案?几乎不可能!欧洲本土的封装能力顶多能满足20%的需求,要建设一条符合车规标准的新生产线,光是认证和设备调试就需要两年时间,远水根本解不了近渴。荷兰还尝试找东南亚供应商合作,结果良品率比中国低了12个百分点,完全无法满足汽车芯片的严苛标准。
而中国方面并没有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而是精准打击安世在东莞的工厂,效果立竿见影。东莞港口堆积了大量等待出口的芯片,欧洲车企急得跳脚。谁曾想到,封装这一环节竟然拥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随着东莞工厂的暂停,欧洲汽车产业瞬间陷入了恐慌。大众汽车首先发出了预警,称如果不尽快解决,11月的部分生产线将不得不停产。奥迪更是宣布,德国工厂将减产15%。宝马也遭遇了麻烦,自动驾驶车型缺少了关键芯片,根本无法组装交付。欧洲车企的焦虑很快传到了行业协会,欧洲汽车协会紧急致信荷兰政府,警告称,芯片供应一旦中断一周,整个行业损失将超过百亿欧元。甚至连美国汽车联盟也站出来劝解,担心这一事件波及到自己,毕竟一条生产线的停摆,意味着数十万个家庭的生计,荷兰政府压力山大,恐怕无法承受。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车企早就做好了准备。比亚迪、吉利等本土车企早已使用士兰微等国产芯片替代进口芯片,这些芯片的良品率高达99%,成本还比进口芯片低了15%,完全没有受到影响。欧洲车企焦头烂额,而中国车企稳如泰山,形势差距一目了然。
这次事件为全球供应链上了一课:确保供应链安全,单靠分散采购和技术自主是不够的,那些看似不起眼、却关键的环节,才是真正的“命脉”。荷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政治手段获得利益,结果却自食其果。中国则通过精准反制,展现了在关键时刻有足够的底气采取行动。
如今,荷兰政府已经回头求谈,而中国的诉求也非常明确:恢复东莞工厂的正常运营,赔偿损失,并承诺以后不再拿国家安全作为借口,阻挠中资企业的发展。未来,国际竞争恐怕会围绕着这些关键节点展开,毕竟,谁掌握了实际的产能,谁才拥有真正的话语权。
参考资料:环球时报《荷兰政府突然“冻结”中企子公司,背后推手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