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最早的增程车用户。” 冯兴亚在央视《对话》中的这句回忆,不仅是对个人经历的陈述,更是对广汽增程技术漫长而坚韧旅程的证明。
“我觉得它不是补课,是再次出发。”在央视《对话》栏目中,当被问及广汽是否在增程技术路线上“重新补课”时,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语气平和但态度鲜明地予以否认。
这番回应背后,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博弈中,一段被忽视的早期开拓史和一个先行者的坚持。
01 技术元老:被遗忘的首创者
冯兴亚在镜头前清晰地指出了一个关键事实:“广汽是最早开展增程技术研发的企业,在2014年就推出了中国第一款增程式轿车GA5 REV。”
这番话不只是为了澄清误解,更是为广汽在增程技术领域的“首创者”地位正名。时间回溯到11年前,当大多数中国车企还在燃油车领域激烈厮杀,或刚刚试水纯电技术时,广汽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增程这条技术路线。
冯兴亚还透露了一个更为关键的信息:“国家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增程式纯电动轿车研发与产业化技术攻关’,广汽是承接单位。”这意味着,广汽的增程技术研发,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市场行为,更是承载着国家战略性科研任务的官方背书。
02 用户视角:冯兴亚的亲身体验与痛点洞察
“我是最早的增程车用户。”冯兴亚的这句话,从一个企业管理者的身份,切换到了产品亲历者的视角。这种双重身份,让他对增程技术的优劣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
他坦诚地分享了早期产品的不足:“当时的增程技术我已经觉得存在亏电痛点,包括当亏电之后,发动机噪音比较大、动力感觉没劲、油耗水平比油车还要高。”
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体验,恰恰成为了广汽后续技术改进的宝贵财富。正是这些早期用户反馈的“不完美”,驱动着广汽的研发团队在之后的数年里持续攻关,直至今日推出“亏电感终结者”——星源增程技术。
03 蛰伏与归来:技术路线的螺旋式上升
从2014年的GA5 REV到2025年的星源增程,广汽在这条路上走了十多年。这期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纯电主导、插混崛起、增程回归的复杂演变。
冯兴亚用“再次出发”精准地概括了这一过程。“技术的开发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关键技术逻辑:广汽的增程研发并非中断后的重启,而是一个持续优化、量变积累直至质变的连贯过程。
当下的“星源增程”也并非简单回归,而是广汽在深刻理解早期技术痛点后,凭借多年技术储备推出的全新解决方案。
冯兴亚列举了一系列硬核指标:增程器油电转化率3.73kWh/L、电驱系统CLTC工况效率93%、最高持续发电功率85kW,这些业界领先的参数,正是“再次出发”的实力证明。
04 战略定力:技术路线的长期主义
冯兴亚对“补课论”的回应,折射出广汽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战略定力。在新能源汽车技术路径尚存争议的背景下,企业往往面临“押注”哪条路线的抉择。
冯兴亚在《对话》中阐述了广汽的方法论:“技术路线的发展本身就具有多样性。”他对技术路线的选择基于三个核心考量: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消费者价值创造、技术路线成熟度。
在这一框架下,增程技术作为满足用户“无焦虑”出行需求的重要方案,其价值被重新评估和重视。广汽动力总成自主研发团队——这支“中国汽车行业唯一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称号”的队伍,成为星源增程技术突破的核心力量。
结语
市场从不缺少追随者,但需要开拓者与坚持者。当业内跟风“补课”增程时,冯兴亚清晰地勾勒出广汽作为“先行者”与“革新者”的双重角色。
从2014年的GA5 REV到今天的星源增程,广汽的增程之路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技术路线的多元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