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线轰鸣声中,一道隐忧正悄然蔓延:炼钢厂连铸机中包车液压缸换向阀近日频繁“罢工”——漏油、开关卡滞、动作迟缓……这个被称为连铸机“心脏瓣膜”的关键部件,一旦“失灵”,轻则打乱生产节奏,重则导致全线停机。
面对这道威胁生产稳定的“技术考题”,维检车间二连铸机械班以一场漂亮的“液压阀自主修复攻坚战”作答,用“技术突围”与“成本攻坚”的双突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01
被动维修困局待破
连铸机中包车液压缸换向阀,这个仅有巴掌大的精密元件,是控制中包车精准移动、保障钢水连浇的核心枢纽。近段时间,它却成了产线的“麻烦制造者”:密封件老化渗漏、弹簧疲劳失效,故障率较以往攀升。
01
产线“心脏”告急
“最头疼的是维修模式。”二连铸机械班班长坦言,此前这类故障全靠“整阀更换”,新阀单价超千元,而且到货周期长达数月。
“等备件的日子里,我们维修人员就要长时间做好监护,对其它设备保障就会造成一定影响。”
更棘手的是,外部供应商对核心维修技术“藏着掖着”,车间始终掌握不了主动权。
02
“卡脖子”难题
故障频发、成本高企、周期漫长……这个“卡脖子”难题,成了悬在产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2
自主修复啃下硬骨头
01
拆解“精密迷宫”
“与其被动等配件,不如自己啃下维修关!”机械班成立专项攻坚小组,一场与“毫米级精度”的较量就此展开。 换向阀内部构造堪称“精密迷宫”:10余个零件层层嵌套,配合公差仅0.01毫米;密封件薄如蝉翼,比米粒还小;弹簧直径不足2毫米,需精准测量弹性系数……拆解稍有偏差,就可能报废整个阀体。
02
自主修复
没有经验,就查资料、画图纸;没有工具,就自制专用夹具……,最艰难时,为取出一个卡死的弹簧,他们用细钢丝蘸取润滑油,一点点“抠”出锈迹,耗时3小时才完成。
功夫不负有心人,团队终于掌握“无损拆解—精准换件—性能复调”全套工艺:磨损的密封件被定制化替换,老化的弹簧经热处理恢复弹性,内部油道用超声波彻底清洗……
03
修复成果
3台修复后的换向阀装车测试,压力、流量、响应速度全部达标,运行稳定性与新阀无异!
03
技术自主筑牢生产屏障
这场“毫米级手术”带来的改变立竿见影:单次维修成本从千元降至百元级,3件换向阀修复节省费用4000余元,年度降本潜力达2万元以上。
更重要的是,车间摆脱了对外部备件的依赖,实现了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掌控”的转变,为产线稳定运行筑牢了技术屏障。
自
主
创
新
从“被动接招”到“主动破题”,二连铸机械班用一场“小而精”的技术攻坚,不仅守住了产线稳定运行的“生命线”,更激活了车间自主创新的“一池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