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刷手机,都能感觉到5G比4G快不少——看直播不卡了,下载软件秒完了。
现在AI时代,有个新东西叫“毫秒用算”,它的重要性,跟当年5G替代4G一模一样,不是“能凑合用”,是“没它就干不了大事”。
简单说,“毫秒用算”就是让数据在城市里跑起来,延迟控制在“毫秒级”——1毫秒等于0.001秒,快到人类根本感觉不到。
但对智能驾驶、远程手术这些场景来说,差个几毫秒,可能就是安全和危险的区别。
先搞懂:为啥“毫秒”比“秒”重要?看通讯升级就明白了
咱们先回顾下通讯的发展,就能明白“速度”有多关键。
2G时代,手机只能发短信、打电话,想上网?打开个网页能等半天;
3G时代好点了,能刷文字新闻,但看图片还得缓冲;
4G一出来,直播、短视频火了,大家敢用手机看电影了;
到5G,现在有些地方显示“5GA”,不是标错了,是5.5G,快接近6G了,能支持VR、AR这些更复杂的应用。
通讯的核心是“传信号”,AI时代的核心是“传算力”——就是把计算能力,像水和电一样,送到需要的地方。
举两个最实在的例子:
第一个是智能驾驶。现在的智能驾驶大多是L2级,还得靠人盯着,为啥到不了L3、L4级?
因为车子跑的时候,得实时判断:前面那个黑影是人还是树?行人会不会突然横穿马路?前面的车会不会急刹?
这些判断不能只靠车子自己算,得把数据传到“算力中心”,让大服务器帮忙算——但如果传输延迟高,等算完结果传回来,车子可能已经撞上了。
第二个是远程手术。现在已经有医生在北京,戴着手套操控机器人,给重庆的病人做手术的案例,但最大的问题就是“延迟”。
医生动一下手,机器人要等半秒才反应,手术精度就没法保证;要是能做到毫秒级延迟,远程手术就能在更多医院推广,偏远地区的病人也能享受到大专家的治疗。
这就是“毫秒用算”的意义:不是追求“更快”,是追求“足够快”,让高要求的AI应用能落地。
2027年要干成:70%城市实现“毫秒用算”,中国咋布局?
工信部已经明确了目标:到2027年,城市里的“1毫秒算力圈”覆盖率,不能低于70%。
这不是喊口号,是有实实在在的“三步走”方案:
第一步,先搞定“算力中心之间的连接”。
城市里的中型、大型算力中心,之间的传输延迟要小于1毫秒。
比如中国联通搞的“算力智联网AINet”,就是用全光网络把各个算力中心连起来,像修了一条“算力高速公路”,数据跑起来不堵车。
现在很多地方已经在用400G、1.6T的高速光模块,就是为了让数据传得更快。
第二步,让“重点场所能快速接算力”。
工厂、医院、交通枢纽这些地方,离算力中心的距离不能太远,接入延迟也要小于1毫秒。
华为有个“光智融合”技术,就是把全光网往用户这边拉,让工厂里的机器、医院的手术机器人,能直接“快速调用”算力中心的资源。
第三步,保证“终端用算力不卡壳”。
咱们用的手机、电脑,还有工厂的设备,到算力服务器的延迟要小于10毫秒。
比如杭州顺网科技,在城市边缘装了GPU算力池,相当于在“家门口”建了个小算力中心,平时用AI处理点数据,不用跑远路,速度自然快。
这些布局不是某家企业能搞定的,得国家牵头——就像当年铺光纤、建5G基站一样,是全国性的大工程。
从充电桩到全光网:中国基建的“老逻辑”,这次又要生效了
很多人没意识到,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能领先全球,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充电桩多。
在日本,想找个充电桩,可能开车绕半天都见不到;但在中国,小区里、商场旁、高速服务区,到处都是充电桩,车主不用怕“没电趴窝”,自然愿意买新能源车。
这就是“基础设施先行”的逻辑——先把“基础”建好,产业才能跟着起来。
“毫秒用算”也是一样的道理,它是AI时代的“充电桩”,得先把这个网络建好,AI应用才能真正普及。
回顾一下,中国在通讯领域的逆袭,靠的也是这个逻辑:
早年间美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好,所以先普及;
中国2000年后才开始铺宽带,但后来者居上,5G基站数量占全球60%以上,现在6G研发已经跟美国齐头并进;
到了算力时代,中国还是这个思路:不纠结“要不要建”,而是“怎么快点建好”。
现在其他国家,比如欧洲,建个数据中心还得讨论半年环保、土地问题;
中国已经在全国范围铺“毫秒算力网”了,从东部的上海、深圳,到西部的成都、贵阳,算力中心和全光网一起建。
这就是中国能在AI领域跟美国“两强并立”的关键——不是靠某家企业的单点突破,是靠全国性的基础设施布局。
不只是“快”:毫秒用算落地后,产业链要迎来大机会
可能有人会问:“毫秒用算”跟普通人有啥关系?
除了以后智能驾驶更安全、远程手术更方便,它还会带动一整条产业链的发展,很多行业都会因此受益。
首先是“光通信产业链”。
要建全光网,就得用高速光模块、低损耗光纤、全光交换机这些设备;
现在中际旭创、新易盛的800G光模块已经量产,长飞光纤、亨通光电在研发更先进的光纤,这些企业的订单会越来越多。
其次是“算力相关企业”。
边缘计算服务器、AI芯片、算力调度软件这些领域,都会有明确的需求;
比如华为、中兴在做的“算力调度平台”,能把不同地方的算力整合起来,就像“算力管家”一样,以后会越来越重要。
最后是“应用端企业”。
工业领域,工厂里的机器人靠毫秒级算力,能实现更精准的质检、装配,效率能提升30%以上;
文娱领域,以后玩VR游戏、看全息电影,不会有“卡顿感”,体验会完全不一样;
就算是平时用的AI,比如深度思考类的问答AI,以后也不用等10秒、20秒,提问后马上就能得到答案。
更重要的是,这些需求不是“画饼”,是有明确时间节点的——2027年70%城市覆盖,意味着未来3年,相关企业都有清晰的发展目标,业绩增长会更确定。
最后说句实在话
“毫秒用算”看起来是个技术术语,其实是中国在AI时代的“战略抓手”。
美国靠芯片、软件领先,中国靠基础设施布局跟上,这两种路径没有好坏,都是为了在AI时代占据主动。
现在国家一直在大力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不管股市短期怎么波动,这个大方向不会变。
等2027年“毫秒用算”网络建好,中国的AI应用会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到时候咱们能感受到的,不只是“快一点”,而是整个数字生活的“质变”。
这才是中国科技发展的底气——不是靠一时的热点,是靠一步一个脚印的基础设施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