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觅新车谍照形似宾利添越,超豪华捷径还是“众泰陷阱”
创始人
2025-10-23 19:26:25
0

追觅第三款汽车谍照近日曝光,新车前脸线条与侧身腰线设计风格,与宾利添越存在较高相似度;而车顶处凸起的激光雷达装置,则间接透露了其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布局思路。

150亿订单背后的隐忧

从2015年清华“天空工场”的技术探索,到2017年公司成立后以高速数字马达技术突破成为全球智能清洁龙头,追觅十余年发展始终贯穿着技术驱动逻辑。

如今官宣造车仅两月,便斩获150亿元战略订单,这一数字不仅远超多数造车新势力初创融资额,更比肩部分二线新势力的年营收,再度引发行业关注。

从发展支撑来看,追觅的核心优势集中在技术、资本与渠道三方面。

技术端,其凭借占比三分之一的研发投入构建核心壁垒,累计全球专利申请达6379件,高速数字马达、AI算法等技术可迁移至汽车电驱与智能系统;“复刻超豪华造型+技术迁移”的策略,还能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智能功能的用户教育成本。

资本端,除150亿元战略订单外,2024年设立的110亿元生态基金已完成30亿元募集,为造车提供资金缓冲。

渠道端,全球6000家线下高端门店,将为2027年车型直销提供助力。

这一布局恰好契合超豪华车市场机遇:全球年销90万辆的市场中,中国占比三分之一且电动化率偏低,传统欧系品牌的历史优势在智能转型期逐步弱化。

值得注意的是,150亿元订单或来自生态链伙伴、核心供应商等的战略采购,打破了传统汽车“发布-试驾-交付”的常规路径,被视为行业“信任状”,折射出新能源汽车下半场“技术迁移+生态协同”的新竞争逻辑,标志着跨界造车2.0时代来临。

但追觅的“复刻捷径”也暴露了多重风险。

专利与合规层面,宾利法务部已完成设计相似度分析,追觅自称的7项外观专利中3项正被异议审查(异议理由直指“疑似现有设计”),参考陆风X7案例,若败诉或面临停售甚至拆除渠道标识的风险。

而宾利此前已强化在华外观专利布局,众泰、陆风因侵权被迫改款的前车之鉴,还可能直接延误追觅2027年上市计划。

品牌与市场层面,“像素级模仿”的争议让追觅被冠上“复刻成瘾”的标签,超豪华市场核心的身份符号与圈层认同难以靠配置堆砌替代,无历史底蕴的品牌形象也难以支撑高价定位,甚至引发“为何不直接买宾利”的消费者质疑,与追觅在清洁领域建立的高端形象形成反差。

资金与量产层面,隐忧同样突出:150亿元订单多为经销商意向协议而非确认订单,后续德国工厂建设、量产爬坡等投入预计需200亿元,而追觅科技2025年上半年仅7.6%的净利率和10亿元的净利润,难以支撑持续巨额投入。

此外,德国工厂尚未落地,进一步量产的进度也存在不确定性。

若这些风险未能破解,短期复刻红利恐怕会快速演变为“众泰式”陷阱,追觅的跨界造车正站在机遇与风险的十字路口。

能否避开“众泰陷阱”

对追觅而言,跨界造车的真正考验在于技术转化与运营管理的深层壁垒,这两大难题直接决定其能否突破“复刻红利”,走向长期发展。

技术转化层面,核心矛盾集中在跨领域适配与关键技术成熟度。

清洁电器马达与汽车电驱系统在功率输出、耐久性标准上存在量级差异,前者的技术积累难以直接复用至汽车场景;固态电池等支撑高端定位的关键技术尚未实现量产,叠加供应链外采比例过高的现状,不仅削弱盈利边际,更让产品性能稳定性存疑。

运营管理的挑战则体现在制造落地与团队融合两端。

德国建厂虽能借助当地高端制造背书,但当地严苛的环保要求与劳工法规曾导致特斯拉柏林工厂耗时3年才投产,追觅规划的更大规模建厂计划,其进度与成本控制面临更高不确定性。

团队层面,近千人团队中智能硬件领域的“敏捷开发模式”,与汽车制造所需的“严谨流程体系”存在天然冲突,若无法平衡创新效率与品控标准,将直接影响产品口碑与用户信任。

破解这些难题,需构建“短期-中期-长期”的阶梯式破局路径。

短期核心是规避风险、建立差异化:一方面通过原创设计优化或与豪华品牌达成授权合作,化解专利合规争议;另一方面将扫地机领域的AI算法优势,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智能驾驶、座舱交互体验,形成区别于传统豪车的核心卖点。

中期需夯实制造与资本根基:加速推进德国工厂建设以获取欧盟认证,同时推动港股IPO募资,将核心部件自供率提升至50%以上,降低供应链依赖并改善盈利结构。

长期则需突破技术壁垒:在电池能量密度、智能底盘架构等关键领域实现原创突破,逐步摆脱“复刻者”标签,建立“科技新贵”的品牌认知。

万亿超豪华电动车赛道从不缺模仿者,真正稀缺的是标准定义者。

追觅的底气源于过往技术积累与行业变革机遇,但能否避开“众泰陷阱”,关键在于能否坚守“核心技术为本”的初心,只有将短期流量转化为技术壁垒与品牌价值,才能在智能电动时代的竞争中真正立足。

这场跨界试验的最终走向,也将为科技企业跨界造车提供重要的行业参照:新玩家的生存空间,终究取决于技术转化的实效与长期价值的构建能力。

敬告读者:本文基于公开资料信息或受访者提供的相关内容撰写,不慌实验室及文章作者不保证相关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论何种情况下,本文内容均不构成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宁福新能源大圆柱电池项目签约仪... 大象新闻记者 孟湛 通讯员 张龙 魏现有 10月22日,2025宁福新能源大圆柱电池项目签约仪式暨合...
百度宣布萝卜快跑落地瑞士,将推... IT之家 10 月 22 日消息,百度官方今天宣布,萝卜快跑与瑞士公共交通运营商 —— 瑞士邮政旗下...
2025年智能驾驶行业深度报告... “平权+端到端”,智能驾驶加速进化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回顾 新能源车高增推动智能驾驶快速渗透。中国已成...
江淮汽车深耕智能化技术,凭智能... 在近日揭晓的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中,江淮汽车参与的“智能网联车辆数据安全与高效防...
10月23日智能汽车(3994... 证券之星消息,10月23日,智能汽车(399432)指数报收于6620.6点,涨0.44%,成交74...
6亿美元,中国自动驾驶领域融资... 10月23日,无人物流车赛道头部企业新石器(Neolix)宣布完成逾6亿美元D轮融资。 公开资料显...
联手德国机器人顶流,上汽大众握... 就在不久前,上汽大众与德国顶尖机器人公司Neura Robotics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
对话斑马智行高管:不做辅助驾驶... 作者 | Janson 编辑 | 志豪 车东西10月23日消息,日前,在汽车工程学会年会上,斑马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