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上汽大众与德国顶尖机器人公司Neura Robotics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探索机器人系统在汽车制造中的开发与部署。这一看似常规的合作,却像投入静水的一颗石子,在上汽大众持续深化的智能化布局中激起层层涟漪。
事实上,这仅仅是上汽大众智能化转型进程中的一个缩影。从工厂流水线上旋转的机械臂,到公路上飞驰的汽车,一场由“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引领的智能化风暴,正悄然重塑着我们熟悉的这家合资巨头,其力度与广度,远超许多人想象。
德国机器人顶流入驻,工厂先变“聪明”了
与Neura Robotics的携手,标志着上汽大众在智能制造的赛道上再下一城。这家德国顶尖机器人公司在认知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淀,将为上汽大众的“未来工厂”注入更前沿的自动化与智能化解决方案。这并非一次孤立的合作,而是其系统化升级制造能力的关键落子。
这显然并非是上汽大众首次升级智能制造。自2015年起,安亭生产基地便开启了系统性的智能化改造,拉开了转型的序幕;2021年,专为新能源车型打造的“标杆工厂”投产,成为前沿制造技术的创新孵化器。
到今年8月,正式投产的上汽奥迪AUDI智造基地,更是将这场变革推向高潮——关键工序实现100%自动化,支持全系混线生产,并深度融合了数据溯源与数字互联功能,成为一座展现德国精工与中国智造完美融合的“灯塔工厂”。
正如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在谈及技术布局时所言:“我们始终聚焦在前沿,很早就布局了。”这份“早布局、稳推进”的战略耐心,让智能成为旗下车型从制造源头便开始流淌的基因,确保了每一款驶下生产线的产品,都诞生于一个高效、精密且灵活的现代化体系中。
油车智商集体起飞,智能不再是电车专利
如果把智能制造的升级比喻成厂家“练内功”,那么将顶尖智能科技无差别地赋予燃油车与电动车,则是上汽大众面向市场的一次“大秀肌肉”,其核心正是打破行业固有认知的“油电同智”。
九月下旬,上汽大众Pro家族2026款正式上市,首次把具备“端到端高快NOA”的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引入燃油车市场。这套系统带来的不仅是自动上下匝道、智能避障绕行等硬核功能,更为消费者带来“省心、靠谱、丝滑”的驾驶体验。
这背后,是上汽大众与合作伙伴长达七年的深耕,针对燃油车动力特性专门开发非线性优化控制算法,历经超十万公里参数精调,才确保了辅助驾驶动作的平顺自然,让燃油车用户长久以来在智能化上的“代际落差”被一举抹平。
几乎与此同时,奥迪E5 Sportback与科技公司Momenta共创行业首个“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方案,全面覆盖城市、高速与泊车场景,展现了另一种智能化路径。而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作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燃油车,彻底突破了燃油车搭载高阶辅助驾驶的技术壁垒,成为最引人瞩目的突破。
不玩“无接管”,更安全的人机共驾是真高级
在智能化功能让人眼花缭乱的当下,上汽大众始终保持着清醒。这份清醒,源于对“安全”的极致坚守,这也是其所有技术合作与产品创新的根本前提。
“我们不讲‘全程无接管’,而是非常自豪地叫‘人机共驾’。”陶海龙的这番话,道出了上汽大众独特的智能化哲学。在他看来,“人机共驾”比简单的“无接管”要求更高,因为它要求系统必须更懂驾驶者,实现真正的人车默契,这背后是更复杂的学习、训练与打磨过程。
这一理念贯穿于技术落地的每个环节。无论是Pro家族所有功能均需经过的海量测试与验证,确保可靠耐用;还是为应对高算力域控制器散热挑战而共同设计的创新性风冷+增强辅助方案,确保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亦或是奥迪品牌对辅助驾驶模式下仍要延续纯正驾控质感的执着,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是无数次对安全冗余和体验品质的拷问。
在上汽大众看来,再炫酷的智能科技,如果无法确保安全可靠,就失去了根本价值。正是这份对安全底线的死守,让上汽大众的每一款“聪明车”,都首先成为用户能够真正信赖的“安全车”。
结语
从与Neura Robotics的合作启幕,到智能制造体系的纵深推进,再到“油电同智”战略下多款重磅产品的落地,上汽大众展现出的不仅是深厚的技术实力,更是一种穿越产业周期的战略定力。
当行业还在为油电路线争论不休时,上汽大众已经用“油电同智”,打破了赛道边界,开辟了全新的竞争维度。通过持续扩列的“科技朋友圈”,上汽大众正以开放合作的姿态,整合全球顶尖的智能化能力,从“造好车”向“造可持续的智能出行生态”稳步迈进。
手握智能化这个决定未来产业格局的“胜负手”,上汽大众不仅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未来,更以其全面的布局、稳健的节奏和用户至上的理念,为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一种值得借鉴的范式。这场关乎未来的出行变革,好戏才刚刚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