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7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收到了一则简短通知:荷兰总部将停止支付他们的劳动报酬,公司系统权限也被全面中断。
这份来自总部的通知没有过多解释,只有冷冰冰的决定。 几乎在同一时间,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发布的出口管制公告已经开始生效,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生产的产品被禁止出口。
安世半导体中国员工在致客户通知书中写道:“我们目前正遭遇无情且明显违背法律与道德底线的打压。 中国市场已经被欧洲现任管理层抛弃。 ”
通知书中没有激烈言辞,但字里行间透露出震惊与失望。 他们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持业务运转,确保客户利益不受损害。
闻泰科技相关负责人随后对事件作出回应:“今天早上的确中国团队的账号被封,具体原因不明,目前有部分恢复。
考虑到紧急状态下欧洲可能会切断系统、切断资金,中国区不得不采取独立的自救行为,加紧拉通国内供应链,确保国内客户的供应。 ”对于停薪消息,闻泰科技没有直接回应,显示出这一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
这场突如其来的“断薪断权”事件,实际上是近期地缘政治博弈在企业层面的直接体现。 事件起因可追溯至2025年9月29日,美国工业和安全局(BIS)发布一项新规,将美国出口管制限制扩大至由美国实体清单上的一个或多个实体持有至少50%股权的实体。 尽管安世半导体并未被明确提及,但作为闻泰科技的全资子公司,它自动受到新规影响。
荷兰政府迅速做出反应。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该公司及其全球30个主体对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不得进行任何调整,有效期为一年。
同日,安世半导体部分外籍高管要求闻泰科技转让安世半导体股权,把持股比例降低至50%以下,并暂停委派中国籍CEO张学政到职。
10月1日,阿姆斯特丹上诉法院企业法庭在未开庭审理的情况下作出裁决,暂停了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职务,并将闻泰科技子公司裕成控股持有的几乎全部股份“托管”给一家荷兰公司。
法庭还任命了一位独立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拥有决定性投票权。 这一系列动作使中方在短时间内失去了对安世半导体的实际控制权。
安世半导体并非普通企业。 这家拥有60年历史的IDM(整合设备制造)巨头,年出货量超过1100亿件,特斯拉的电池管理系统、苹果手机的核心部件都离不开它的功率芯片。
其全球近半产能扎根在中国东莞,这座8万平方米的工厂,成了欧美科技巨头的“供应链命门”。
中国商务部于10月4日出台反制措施,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一措施精准打击了安世半导体全球供应链的关键环节,迅速引发欧洲汽车制造业的担忧。
10月14日,安世半导体发布公告称正积极与中国有关部门沟通,争取豁免出口管制限制,同时表示与所有相关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密切沟通,以减轻该措施的影响。 然而,仅仅三天后,中国员工就收到了停薪和系统权限中断的通知。
安世半导体中国员工在通知中向客户保证:“我们相信在国家和上市公司的支持下,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终将克服困难,走出困境。 我们全体员工会主动采取一切渠道与方式与您保持联系,坚定维护客户权益,保障业务的正常运转。 ”
荷兰政府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并非孤立事件。 2025年1月15日,荷兰外贸部长Reinette Klever宣布,从4月1日起将进一步扩大对先进半导体设备的出口管制。
新限制涵盖了先进光刻机、原子层沉积设备、硅和硅锗外延设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以及量检测设备等。
荷兰政府近年来已多次修订半导体设备出口管制措施。 2023年9月1日首度推出许可证要求后,2024年9月6日扩大了管制范围,2025年4月1日的新规是第二次修订。 这些措施被指与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对齐”,旨在限制先进芯片制造技术流入中国。
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对此表示:“中方注意到荷兰外交部发布公告,对部分半导体制造设备、软件等进一步加严出口管制,并就此向荷方表达高度关切。
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领域,近来部分国家一再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严重威胁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
半导体产业对荷兰经济至关重要。 2025年6月,荷兰经济事务部长Dirk Beljaarts在致议会的一封信中发出警告,称荷兰半导体产业面临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压力[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