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全国燃油车单月销量突破90.2万辆,同比增长13.5%,连续三个月保持正增长。 前八个月累计销量达874.7万辆,几乎追平2024年全年数据。
这个数字在新能源渗透率超55%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兀,仿佛一场沉默的“反扑”。
2025年的燃油车市场,价格成为最直接的武器。 长安逸动落地价降至5万元以内,别克君威优惠后仅10万元出头,合资品牌纷纷推出“零首付、3年0利息”金融政策。 这种“清仓式降价”背后,是车企对燃油车市场的重新押注。
以上汽大众为例,部分燃油车型现金优惠高达3万至5万元,试图以性价比挽回被新能源分流的客户。
价格策略的另一个支撑点是政策红利。 2025年实施的“以旧换新”政策为传统燃油车提供最高1.5万元补贴,直接刺激了换购需求。 尤其在意性价比的二三线城市家庭,更倾向于用更低成本实现有车生活。
一位山东的汽车经销商透露:“同样的预算,燃油车能买到B级空间,电车只能选A级配置,很多人觉得前者更实在。 ”
曾被视为“智能洼地”的燃油车,正在快速补齐短板。 2025年J.D. Power发布的汽车产品魅力指数显示,燃油车整体得分较2024年提升14分,创五年最大增幅。
一汽大众于9月启动OTA升级,覆盖迈腾B9、高尔夫等主力燃油车型,实现超过400项功能优化,包括语音指令识别、情景模式切换和高速NOA功能。
奥迪A5L Sportback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智能驾驶系统的燃油车,支持城区领航辅助;丰田2026款锋兰达全系标配TSS 3.0智驾系统,搭载高通8155芯片。
自主品牌如长安第四代CS55 PLUS,以10万元级价格提供天枢OS智能座舱和高速领航辅助,几乎追平同级新能源车体验。 燃油车与电动车在L2级辅助驾驶渗透率上的差距,已缩小至8个百分点。
燃油车的复苏并非均匀分布,而是呈现强烈的地域特色。
大众和斯柯达占据东北60%以上的燃油车份额,一位长春出租车司机直言:“电车怕冷,我怕饿,还是油车稳。 ”
西北地区则依赖燃油车的“抗造”属性。 新疆哈密的越野俱乐部每年组织沙海穿越,普拉多、坦克300等车型是主力。
当地货运司机买合木提形容他的老普拉多为“兄弟”:“油车三天能跑完的货,电车要五天,因为得找桩、排队。 在新疆,桩比驴都少。 ”西藏牧区的车友群里,常年流转着旧轮毂和底盘护板的需求,车辆在这里是生产资料而非消费品。
华南地区偏好日系车,广州佛山街头随处可见凯美瑞、亚洲龙。 广东消费者注重“开不坏”的实用主义,一位珠海商人表示:“选车跟选电饭煲一样,要煮得快、不容易坏。
”而在江浙沪,黑色奥迪A6L是“体面”的象征,山东消费者则钟情于“带圈”的奥迪标志,认为“不带圈的奥迪差点意思”。
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自驾出行量同比上涨20%,油车租赁订单增长超30%。 多家租车平台反馈,新能源车订单下滑,油车成为首选。
在高速服务区,加油三分钟与充电一小时的对比被无限放大。 一位在深圳福田的车主阿李表示,他购买新能源车后,因物业以“安全隐患”拒绝安装充电桩,最终额外花费12万元才解决问题。
长途运输领域更是燃油车的天下。 从事喀什货运的买合木提算过一笔账:油车三天能赚6000元,电车因充电延迟需五天,直接损失2000元收入。 在二手市场,燃油车残值率比新能源车高出15%—20%,“电车一上牌,掉价像掉电”成为共识。
55岁以上车主中,90%坚持选择燃油车。 他们排斥触摸屏和语音助手,认为机械按钮才是安全感来源。 一位开了二十年出租车的老师傅总结:“真遇到事了,物理旋钮能救命。 ”
车企的生存逻辑悄然生变。 新能源品牌聚焦智能科技和大屏体验时,燃油车阵营转向“稳、便宜、耐用”。 合资品牌采取“田忌赛马”策略,将A级车提升至B级尺寸。
新速腾L车身接近B级车,新轩逸尺寸逼近B级标准。 自主品牌则推行“性价比 智能”路线,吉利帝豪6万起步即配备L2级辅助系统。
混动技术成为缓冲地带。 日系品牌全面混动化,凯美瑞双擎百公里油耗降至4.2升,逼近电动车能耗水平。
上汽大众华北区负责人何理指出:“燃油车市占率企稳不是短期反弹,而是市场成熟的表现。 ”一汽大众高管预测,燃油车在中国将长期保有1000万辆以上的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