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小米汽车突爆大新闻!9 月 19 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披露,小米紧急召回 116,887 辆 SU7 标准版。
原因是 L2 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 “极端特殊场景” 下,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未能及时干预,碰撞风险剧增。
有小米车主透露,此前使用智能驾驶时,系统面对复杂路况反应迟缓,比自己反应还慢。
这 11 万辆被召回的 SU7 背后,到底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技术隐患 ?
召回风波:智能驾驶的 “完美滤镜” 碎了
清晨的小区车库里,贴着 “L2 级辅助驾驶” 标识的新车来来往往,“自动跟车”“车道保持” 的功能让车主们感慨科技便利。
可 2025 年 9 月,小米一则召回公告打破了这份 “完美”,要召回 116887 辆 SU7 标准版,覆盖其大半年产量。
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于“极端场景”或会失效。若驾驶员未及时介入干预,碰撞风险便会陡增。这一潜在危险的根源,实则是辅助驾驶在特殊状况下存在的局限性。
更让人在意的是,这不是个例。
同月份,美国Rivian因辅助驾驶无法识别前方车辆,召回 2 万多辆车;2023 年底特斯拉因自动辅助转向缺陷,召回超 200 万辆;2025 年初小鹏也因系统识别锥桶不及时,召回数千辆。
这些案例都说明,当下被热捧的 L2 级辅助驾驶,遇到 “非常规场景” 远没那么靠谱。
技术短板:0.2 秒、6.7 米的生死差距
为何系统于 “极端场景” 会出现失灵状况?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缘由,着实引人深思。
先观硬件,小米 SU7 标准版辅助驾驶仅依赖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未配备更为精准的激光雷达。这如同仅凭眼耳辨路,在复杂路况下,极易产生误判。
而 “极端场景” 不是日常跟车变道,而是像高速绿化带突然窜出三轮车、货车毫无征兆侧翻、暴雨天行人冲出行道这类 “小概率但高危” 的情况。
系统应对这些 “超纲题” 时,反应速度跟不上,0.3 秒识别障碍物,还要 0.8 秒才决策刹车,比人类驾驶员 0.6 秒的平均反应慢了 0.2 秒。
莫小觑这 0.2 秒。于高速之上,若以 120 公里/小时行驶,每秒可前行 33.3 米,0.2 秒便是 6.7 米,约摸两个车位的间距,不容轻忽。
去年,一位特斯拉车主遭遇悲剧。由于车辆系统未能及时识别侧翻货车,短短数秒的延迟,瞬间让原本平常的行程化为一场令人痛心疾首的灾祸。业内专家早说过,L2 级只是 “辅助”,处理不了 10% 的突发状况,可这 10% 恰恰最关乎安全。
认知鸿沟:“少见” 不代表 “不用防”
有人觉得 “极端场景少见,不用较真”,但开车安全从不论概率,万一遇上就是大事。
更麻烦的是车企宣传和用户理解的 “错位”,广告里满是 “智能领航”“准自动驾驶”,甚至拍驾驶员双手离方向盘的画面,虽有小字提醒 “保持控制”,却容易让人觉得 “系统能兜底”。
工信部调研数据很直观:65% 的新车带 L2 辅助驾驶,可高频使用的车主不足 5%,93% 的人开启功能后会 “半接管”,手不离方向盘、眼盯路况。
就像一位 SU7 车主说,买车时销售说 “高速用着省心”,可遇到乱摆的锥桶,系统突然提示接管,吓得他手忙脚乱,之后再也不敢依赖。
这种 “宣传很美好,用着有局限” 的落差,让不少车主对系统没信心。
结语
于小米而言,此次召回堪称“阵痛”。股价下挫 2%,车主纷纷建群维权,品牌形象亦遭受波及。虽为一时之困,却也警示其后续需在品质把控与售后处理上更为审慎。
但主动召回总比隐瞒强,毕竟汽车关乎人命,这也是小米从 “科技公司” 向 “成熟车企” 转型的必修课。
要知道,传统车企新车上市前要跑上千万公里路试,小米为 “三年量产” 压缩了测试时间,才让问题没提前暴露。
现在小米已表态,会通过远程升级优化系统,必要时免费换部件,努力修复信任。
而整个行业也该醒醒:新能源汽车竞争激烈,“智能化” 是卖点,但不能只顾炫技,得守住安全底线。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买车别被 “黑科技” 迷了眼,要看清辅助驾驶的边界。
用功能时牢记 “辅助” 二字,别放手、别分心。毕竟再智能的系统,也替代不了人的判断,出行路上,保持警惕的自己才是最靠谱的 “安全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