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说到一些国际大事儿的时候,总能听到“这和我月薪3000有什么关系”这样事不关己的言论,今天就说一件跟你工资有关系的事儿。
在欧洲,雷诺算是一家很清醒的车企了。它看到了欧洲的衰退,去工业化,看到了俄乌战争带来的能源成本升高和资源缺失,看到了软件业的短板,都是单个企业无法弥补的,它只能适应。
雷诺是怎么适应的呢?
在动力上,2024年5月雷诺和吉利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浩思动力,这个浩思就是英文“马”的意思。它的产品包括传统的汽油机和新能源动力,比如混动以及甲醇、乙醇、氢能的多燃料发动机。相当于雷诺获得了吉利的新能源技术,而吉利获得了雷诺在欧洲、非洲等市场的机会。这两家公司都认为,即使到2040年,全球也还会有一半的车要用发动机来驱动。
在车型上,雷诺把吉利星越L扣上一个新的前脸,改名“大科雷傲”,放在韩国市场销售。销量还不错,最高月销量超过5000台。雷诺还向吉利出售巴西子公司26.4%股份,吉利可以借助它开拓巴西市场,雷诺则可以使用吉利的技术开发新车。
雷诺也跟奇瑞在洽谈南美市场的合作,以后如果看到阿根廷、哥伦比亚出现挂着雷诺标的奇瑞车,比如iCar V23什么的,不要太惊讶。
在新能源整车的“自主研发”方面,雷诺即将推出新款Twingo。28年前第一代Twingo推出的时候,《汽车之友》杂志给它起了一个好听的中文名叫“俪人行”。这款车在欧洲卖得很好,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换型,直到今年以纯电的方式复兴。
设计师虽然还是法国人,但工程设计是由雷诺上海研究院和第三方设计公司上海龙创的中国工程师团队合作完成的了;雷诺中国负责设计管理,龙创负责工程设计,电池、电机、电控这些重要的新能源核心零件也都从中国采购。雷诺认为只有中国才能提供他们需要的速度,我想这可能会成为3-5年后其它国际车企效仿的范本。
为什么不在法国开发呢?法国一家电视台揭示了本质:开发周期从36个月缩减到21个月,采用中国供应链使开发成本降低50%,整车价格控制在2万欧元以内。这三个原因,对车企的诱惑足够致命了。
这个开发模式,恐怕还会在雷诺旗下的达契亚、日产品牌上得到推广和复制。到时候,盘踞在上海郊区安亭镇附近的大量汽车设计和研发产业链企业,都能吃上这口技术饭了。
雷诺属于“春江水暖鸭先知”,用行动给全世界的同行打了个样。那些骨子里比较固执,或者脑子反应比较慢的企业,可能还没开窍。咱们倒是不着急,等他们吃了大亏以后,总有想明白的一天。
所以,这跟你月薪3000关系很大。如果你是个汽车相关产业的工程师,以前是月薪3000人民币,以后可能就是月薪3000欧元。而这些,都是我们经常说的“宏大叙事”的具象化呈现。雷诺现在的表现,就是欧美和中国汽车产业的未来。
如果这个判断正确,那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的工程师红利到来了。中国每年培养超过500万理工科人才,超过全球其他所有国家的总和。即使把不合格的甚至经验不够丰富的都剔除掉,绝对数量也很庞大。但国内的车企已经饱和了,一些新势力倒闭后还剩余了很多工程师,他们需要有工作。恰好,欧美那些车企不想倒闭,中国的工程师过剩,两边一拍即合,互补性非常高。
中国的产业正在升级,生产袜子和玩具,会踩缝纫机就能打工挣钱的日子过去了;有一技之长,能给数控加工中心编程,技术含量高的工种迎来了自己的全球化红利,将来这样的工作机会会更多。
曾经,意大利的汽车设计公司,英国和德国的汽车工程公司,韩国和日本的模具公司,德国和日本的机器人、大型机床、精密机床企业,在中国车企的高速发展过程中赚了不少钱。现在他们的业务有不少都转回中国了,这些和汽车相关的高技术含量供应链,最核心的资产,就是人,是掌握了知识和技能的工程师。
工程师用高效和丰富的经验为欧美车企提供技术服务,虽然可能不会很快拿到在巴黎或法兰克福的工程师那么高的工资,但至少可以看齐或者超过国内比较好的车企的薪资水平了,这已经是很好的待遇;同时,还不用离开中国,这也是一种福利。
其它的类似案例还包括:喜欢卖底盘和技术的奇瑞,把高性能电动平台卖给了欧洲两家豪华品牌;立足智能驾驶的地平线,给德国大众旗下品牌配套智驾系统;小鹏和零跑,分别给大众以及斯特兰蒂斯共享底盘技术,等等。这样的故事只会越来越多。在将来的新能源车产业链上,可能无论哪个品牌,都离不开中国工程师的技术服务支持。
如果汽车行业是这样,那么机械行业呢?电子行业呢?大飞机呢,造船呢,机器人呢,人工智能、通信呢?想必很多行业都已经实现了工程师红利的变现了吧。
当大量国内的工程师向全球客户输出才智,并获得报酬,就不必参与内卷,比拼性价比了。进一步发展下去,中国工程师也能逐渐进入各个高端技术领域的头部范围,成为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这差不多已经是一眼可以看到的将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