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全面撤离中国?如果德国车企集体退出,吃瘪的只有德国吗?
创始人
2025-11-11 05:16:26
0

上个月我在朋友圈看到一则消息:"德国车企正在考虑集体撤离中国市场!"这条消息引来不少朋友的讨论,有人说"活该,国产车已经足够好了",也有人担忧"这会不会对我们经济造成冲击?"作为一个关注汽车行业多年的老司机,我不禁好奇:这是真的吗?如果真的发生,后果会怎样?

带着这个疑问,我搜集了大量2025年最新的行业数据和专业分析,深入探究这个引人关注的话题。事实的真相远比表面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让我们看看德国车企在中国的现状。2025年第一季度,德国高级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遭遇销售重创,数据显示保时捷销量暴跌42%,仅卖9,471辆;宝马下滑17.2%,交付155,195辆;奔驰跌掉10%,共卖152,800辆。奥迪的情况也不容乐观,虽然第一季度的具体数字尚未公布,但2024年其销量已经跌了10.9%。

从整体市场份额来看,情况同样不乐观。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德系品牌在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为22.3%,而到2024年已下滑至17.6%。这种下滑趋势在2025年仍在继续。

面对这样的市场困境,一些德国媒体确实发出了"德国车企应该考虑撤离中国市场"的声音。3月,德国之声发布了题为《德国离不开中国市场吗?》的文章,引述德国学者观点称:"短期内这将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长远来看,这一举措只会使德国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一个百分点。"文章还特别提到,"德国汽车工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以大众为代表的汽车企业,是"有能力告别中国市场的"。

这种论调给人一种德国车企随时可能撤离中国市场的印象。但实际情况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德国车企的实际行动却与"撤离论"背道而驰。德国汽车工业协会近期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德国汽车行业企业计划进一步扩大在华投资,重点集中在研发、生产及销售领域;近三分之一的企业明确表示将提升在华产能,从长期来看,80%的车企计划维持或扩大在华生产规模。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明确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尤其在电动汽车领域影响力显著。"她强调,尽管中国乘用车市场增速放缓,但德国车企仍将中国视为"长期战略市场"。

不仅如此,德国车企还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中国市场和企业的合作。例如:

大众汽车集团与一汽在2025年3月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确定一汽-大众新车型规划。自2026年起,一汽-大众大众品牌和捷达品牌将推出11款专为中国市场打造的新车型。

2023年,大众向小鹏汽车注资7亿美元,并在2024年签订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协议,合作研发准中央架构CEA,实现从资本联动到核心技术协同的跨越。

宝马则于2025年3月与华为终端达成合作协议,将在中国深度融合鸿蒙生态,推出包括BMW数字钥匙、HUAWEI HiCar和My BMW应用软件在内的数字化服务。

这些实际行动表明,德国车企非但没有撤离中国市场的打算,反而在加强与中国市场的深度融合,寻找新的合作模式和增长点。正如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所说:"中国正成为全球的创新引擎,通过与更多中国科技企业共研、共创,宝马全面开启本土合作2.0时代。"

那么,德国车企在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为何销量持续下滑?

首要因素是中国本土电动车品牌的崛起。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2025年持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而德系品牌在电动车领域的转型相对滞后。德国车企引以为傲的传统优势——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在电动车时代不再是决定性因素。同时,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而这恰恰是中国本土品牌的强项。

其次,宏观经济因素也产生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市场低迷,消费者信心不足,导致中产阶级购买力下降,尤其影响了高端汽车市场。这种情况下,许多消费者转向了性价比更高的国产品牌。

第三,年轻消费者对德国品牌的忠诚度下降。新一代中国消费者更看重高科技配置和性价比,而非传统的品牌溢价。同时,国产品牌在设计和功能上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

面对这些挑战,德国车企不是选择撤离,而是积极调整策略。大众、宝马、奔驰等品牌都在加快电动化转型,增强本土研发能力,与中国科技企业深度合作,打造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

那么,假设德国车企真的集体撤离中国,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对德国汽车产业而言,撤离中国市场无疑是一场灾难。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也是德国车企利润的重要来源。以大众为例,2024年其全球销量为903万辆,其中中国市场贡献了292.8万辆,占比超过30%。尽管销量下滑,中国市场仍是大众全球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撤离中国不仅意味着失去巨大的销售量,还意味着失去了在全球最具创新活力的汽车市场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中国在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全球汽车产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技术。德国车企若与中国市场脱钩,将在未来汽车技术发展中处于不利地位。

对中国汽车市场而言,德国车企的撤离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冲击,但影响有限。随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市场份额的转移已经在进行中。德系车企的市场空缺很快会被国产品牌或其他外资品牌填补。

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产业链和就业。德国车企在中国建立了庞大的生产基地和供应链网络,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如果撤离,这些工厂和供应商将面临巨大压力,可能导致失业率上升和地方经济波动。不过,考虑到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韧性和活力,这种影响可能是局部的、暂时的。

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不是撤离,而是深度调整。德国车企正在对其在华业务进行结构性改革,包括裁员、优化产能和提升效率。例如,大众集团在中国业务部门裁员数百人,但同时也在增加对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投资。这表明德国车企不是要放弃中国市场,而是在适应市场变化,寻找新的增长点。

更为积极的信号是,德国车企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正在走向更深层次。除了传统的合资生产,双方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和市场开拓等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这种"竞合"关系有利于双方共同发展,共享全球汽车产业变革的红利。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多次强调:"在当前这个时代,合作非常有利于推动汽车行业发展。通过合作,汽车行业可以实现增长、繁荣和技术进步,这符合所有各方的利益。"她甚至公开邀请中国汽车行业到德国开展合作。

这种开放合作的态度与"撤离论"形成鲜明对比,表明德国汽车产业界的主流声音仍然看好中德汽车合作的前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德国车企整体不会撤离中国市场,但个别车企可能会调整在华业务规模,甚至退出某些细分市场。这是正常的市场调整行为,不应被过度解读为"集体撤离"的信号。

同时,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德国车企在中国的经营环境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这需要双方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维护开放、公平的贸易环境,避免政治因素对经济合作造成干扰。

从长远来看,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前景依然广阔。两国在技术创新、绿色转型和智能出行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特别是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中德优势互补,合作潜力巨大。

我的朋友小张去年买了一辆国产电动车,之前开了十年的奥迪A4。他说:"不是我不喜欢德国车了,而是现在的国产车确实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尤其是智能化方面。"这种消费选择的变化恰恰反映了市场的真实状况——不是德国车不行了,而是中国消费者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

我们的另一个朋友老李则持不同观点:"德国车的做工和驾驶感受还是有独特之处的,我觉得他们会调整策略,但不会放弃中国这么大的市场。"

归根结底,德国车企是否会撤离中国市场,不是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复杂的商业决策过程,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基于目前的证据和趋势,全面撤离的可能性极小,更可能的情况是,德国车企将继续调整战略,深化本土化,与中国伙伴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汽车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如果说有什么是确定的,那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巨大活力和创新潜力,无论德国车企做出什么选择,这一点都不会改变。中国消费者将继续享受到更多样化、更先进的汽车产品和服务,这才是真正的"双赢"。

你对德国车企在中国市场的前景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和经历,一起探讨这个有趣而重要的话题。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资料、素材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以上文章仅供参考,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广汽埃安于11月16日正式推出AION i60,这是品牌首款同时提供增程与纯电两种动力形式的车型,共...
30万智己LS9突袭引爆市场,... 11月4日,智己LS9开启预售,首发两个超级增程版本,分别为52 Ultra版本和66 Ultra版...
10.98万起的SUV 埃安i... 紧凑级SUV再添新成员。 11月16日,广汽AION旗下一款全新紧凑级SUV——AION i60正式...
星光座驾护航光影盛宴:问界M9... 近日,第36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厦门盛大举行,黄晓明、吴慷仁等众多明星的惊艳亮相,让红毯时刻成为万...
长安马自达EZ-60引领质电新... 如何让一款新能源车获得全球市场的认可?答案或许就藏在长安马自达EZ-60的首次公开亮相中,特别是在中...
原创 2... 2026年1月1日,我国将迎来能源领域的重要变革——国七汽油全面上线。作为国六b的升级版,国七汽油不...
原创 保... 曾几何时,保时捷是无数人心中“成功”的代名词。男人梦想着拥有一辆911,女人把卡宴视为人生目标。可谁...
国产PDM系统推荐,和PLM怎... 在当今这个“万物皆可数字化”的时代,制造企业里最令人头疼的事儿,莫过于那堆积如山的图纸、版本混乱的B...
国产PDM系统推荐,不想上全套... 在咱们这个制造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不少企业都遇到了一个“成长的烦恼”。公司规模不大不小,研发团队十几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