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保时捷是无数人心中“成功”的代名词。男人梦想着拥有一辆911,女人把卡宴视为人生目标。可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豪车界的“利润王者”,如今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最近,“保时捷利润暴跌99%”的消息突然冲上热搜,震惊了不少人。根据财报,保时捷今年前九个月的利润只有4000万欧元,而去年同期是40多亿欧元,连零头都不到。更夸张的是,光一个季度就亏了将近10亿欧元。
要知道,保时捷在2022年和2023年每年都能轻松赚到70亿欧元以上,是豪车圈里最会赚钱的品牌之一。可如今,它不仅利润崩盘,连销量也撑不住了。
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保时捷的衰退格外明显。从2021年在中国卖出9.57万辆,到2024年只剩下5.69万辆,销量几乎腰斩。而今年前三个月,保时捷在中国只卖了不到9500辆车,连去年的三成都不到。
车卖不动,保时捷只能降价甩卖。
还记得保时捷最火的那几年吗?买卡宴、Macan这些热门车型,不加价十几万甚至几十万根本提不到车。可现在呢?Macan曾经卖57.8万,深圳有经销商直接降到35.6万;纯电车型Taycan打出六折“骨折价”;卡宴也一度六五折出售,115万的车75万就能开走。
即便如此,消费者似乎并不买账。
更惨的是,保时捷的渠道商也撑不住了。去年6月,因为库存积压严重,经销商被迫亏本清仓。而保时捷总部为了冲业绩,还强行要求他们继续进货,甚至捆绑销售不好卖的电动车。最终,多家经销商联合抗议,有的甚至直接关店退网。
从加价提车到渠道商“反水”,保时捷到底怎么了?
其实,保时捷不是没有风光过。2022年,保时捷成功上市,市值一度突破750亿欧元。即便在疫情期间,它的销量和利润也逆势增长,成为豪车市场最耀眼的存在。
而中国市场,曾是保时捷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连续八年销量第一,贡献了全球近三分之一的销量。对很多中国消费者来说,保时捷不仅是车,更是一种身份象征,是社交场合的“硬通货”。
可惜,时代变了。
如今的汽车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电动化、智能化成为主流,而保时捷在这条赛道上明显慢了半拍。
比如它的首款纯电车型Taycan,外观虽然酷炫,但智能化体验却远远落后于国产电动车。语音识别反应慢、车机系统卡顿、自动驾驶功能弱,就连OTA升级都比国产车慢半拍。而这些问题,恰恰是当下消费者最在意的。
更尴尬的是价格。Taycan卖七八十万,比同级别的国产电动车贵了一倍;纯电Macan甚至比自家的燃油版还贵十几万。在性价比面前,保时捷的车标似乎没那么吸引人了。
另一方面,消费者的心态也变了。
以前买车是为了“面子”,品牌越贵越有排面;现在大家更看重“里子”——车好不好开、配置高不高、服务到不到位。而国产车在这些方面做得越来越出色:理想的车里有冰箱彩电,问界的智能驾驶系统越来越聪明,比亚迪仰望甚至能原地掉头……这些功能,传统豪车根本没有。
当“豪华”的定义从品牌logo转变为智能体验,保时捷的竞争力就大打折扣。
面对危机,保时捷也在努力自救。
它计划在2026年前将中国经销商缩减至100家左右,集中资源在大城市运营;为了节约成本,到2029年将裁员1900人;甚至还换掉了CEO,请回一位在保时捷工作过13年的老将,试图重振旗鼓。
此外,保时捷也意识到,光靠“吃老本”行不通了。它打算在上海新建一个研发中心,组建近300人的团队,专门针对中国用户的需求开发软件系统,并计划在2026年将新系统应用到所有车型上。
然而,保时捷的困境并非个例。奔驰、宝马、奥迪这些老牌豪车,同样面临着销量下滑、转型缓慢、品牌吸引力下降的问题。
说到底,不是这些车不“豪”了,而是汽车行业的竞争逻辑彻底改变了。
过去,豪车比的是历史底蕴、发动机声浪、手工工艺;现在比的却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OTA升级、用户服务。而在这方面,中国车企走在了前面。
五六十万价位的市场,曾经是BBA的天下,而现在理想L9、问界M9等国产车越来越受欢迎。它们不仅配置高、体验好,售后服务也更贴心。
有人说:“以前开保时捷是为了让别人高看一眼,现在开国产车是为了自己舒服。”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场汽车行业变革的最佳注脚。
保时捷的跌落神坛,其实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它告诉我们:没有哪个品牌能靠“金字招牌”高枕无忧。在快速变化的中国市场,只有持续创新、真正理解用户需求的品牌,才能活下去,甚至活得更好。
而作为消费者,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旧豪车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汽车时代的开始。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