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最近干了一件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原本他们想通过断供晶圆来制裁中国,打击安世半导体的生产链,结果不仅没能影响到中国,反而自己陷入了困境。
这一波操作看起来,简直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且把整个欧洲的车企也拖进了困境。
荷兰敢这么做,显然是觉得自己在半导体产业有优势。毕竟,ASML的光刻机在全球几乎无人能敌,他们可能认为中国没有晶圆,东莞安世的生产线就得停工。原本他们以为这招能让中国措手不及,却没想到,中国早有应对之策。
荷兰的制裁刚刚开始,中国就迅速启用了国内的晶圆替代品。东莞安世的测试、组装和封装等关键环节本就扎根在中国,原材料也都来自国内,根本不依赖于欧洲总部。结果,荷兰断供了半天,也没造成什么实际影响,东莞安世照常生产,毫不受损。
反过来看,欧洲的安世总部却遭遇了严重困境。没有中国的配套和原材料,订单纷纷转向中国工厂,而总部的资金几乎被消耗殆尽。
荷兰这波操作显然没有搞清楚全球产业链的运作规则。如今的产业分工环环相扣,你断了我的原件,我卡你原材料,结果最后谁都不得好。这不,安世半导体可是大公司,全球很多汽车厂商和家电公司都离不开它的半导体产品。像汽车、洗衣机、吸尘器等常见家电,很多都少不了它提供的核心元件。
荷兰当初以为自己握有主动权,没想到却把“中国工厂和原材料”当作了弃子,最终成了一个没有兵员的光杆司令。
与此同时,中国也做好了应对准备。为了防止荷兰借着“合法”的身份截取中国工厂的订单,中国采用了人民币结算、替换ERP系统等措施。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欧洲的很多企业开始着急了,纷纷向中国寻求帮助,试图通过特别许可证购买安世的半导体。
荷兰即便想要拦截,也根本无法阻止。
这时,荷兰终于意识到,除了高端芯片需要一些时间追赶,其他可以找到替代品的产业,话语权基本都掌握在中国手中。原本荷兰打算给中国上一课,结果反而让中国给他们上了一堂深刻的“产业链制衡课”。
荷兰的制裁搞砸了,最紧张的不是荷兰,而是欧洲的汽车厂商。它们高度依赖安世半导体,长期供应链断裂下,很多企业将面临停产困境。无奈之下,欧洲只能转向中国求助,而不仅仅是求助于半导体领域。
最近,欧洲已经向中国提交了2000份稀土申请,并且这些申请都已经进入优先审核通道,目前一半的申请已经通过。稀土是半导体和新能源产业的核心原材料,而中国的稀土产能和加工能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如果欧洲想要发展相关产业,就不得不依赖中国。
然而,欧洲的心思其实也很明显。稀土还没到手,他们就已经开始谋划发展其他产业,甚至计划建立“储备中心”。这种套路其实并不陌生,欧美资本主义惯常在“过河拆桥”方面下功夫,眼下求着中国提供稀土,等到自己储备够了资源,指不定又会反过来针对中国。
如今,欧洲的态度变得十分老实,甚至开始把荷兰推出来承担责任。这个趋势从美国媒体的态度中就可以看出来。现在他们不再单纯地把所有责任推给中国,反而表示自己也面临汽车工厂停工的问题,希望尽快解决。
这其实是在暗示:大家别再争斗了,赶紧收场吧。
美国之前曾试图接手荷兰的“工作”,用所谓的“美式合法手段”介入其中,但当问题真到了需要解决的时候,美国又表现得很软弱,公开表示无法解决汽车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矛盾。典型的只想挑事,却不想解决问题。
欧盟内部的矛盾也开始显现,不少国家已经开始要求荷兰停止当前的行动,不要再折腾下去。而荷兰经济部也开始松口,表示正在与中国进行谈判,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欧洲安世总部的财务状况还足够支撑,根本不可能主动向中国求助。中国对欧洲的态度一向友好,没有直接驳回他们的稀土申请就能证明这一点。然而,友好并不意味着没有底线。如果荷兰不解决财产侵占等核心问题,中国完全可以不给特别出口许可证,到时候欧洲车企就真的会面临断粮的困境。
最终,这件事归根结底还是实力说话。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弱肉强食,还是现代的文明社会,谁的筹码多、实力强,谁才有资格坐在谈判桌前。从荷兰从挑衅到愿意谈判的转变,可以看出这一点。
希望中荷的谈判能够顺利进行,也希望荷兰为自己过去错误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毕竟,全球产业链需要的是合作共赢,而非单方面的制裁和挑衅。如果每个国家都像荷兰这样做,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两败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