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德国企业的破产数量达到了11,900家,创下了十年来的新高。这一数字也意味着“德国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欧洲经济的支柱,德国自2023年起便陷入了连续两年的经济衰退,GDP先是下滑了0.3%,2024年再次下降0.2%,呈现出战后罕见的疲软状态。曾以精密机械、汽车和化工产品闻名全球的德国工业,如今在能源危机和创新滞后的双重压力下,开始暴露出结构性的问题。
在能源方面,许多工厂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的电价飙升至原来的三四倍。虽然政府提供了一些补贴,但中型化工企业的支出依然增长了近三倍。像化工、冶金这些高耗能行业,面临的挑战尤为严峻,破产企业的比例也大幅上升,达到了40%以上。生产线的开启和停工频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也未能按计划推进。根据麦肯锡的报告,德国中小企业中,真正将数字化作为系统性工程来实施的仅占三成,与美国和中国相比,差距显而易见。很多企业的机器没有实现联网,生产流程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导致效率难以提升。市场上的订单快速波动,德国企业反应慢了半拍,结果很容易掉队。
汽车产业的困境最能体现德国经济面临的危机,尤其是在零部件制造这一环节。2024年的破产数量比上一年增加了60%,即便是博世、采埃孚等大公司,也开始出现人员调整,公告纷纷发布,数万人面临裁员。电动化转型的进度打乱了传统车型的生产节奏。欧盟规定,到2025年,汽车销量中必须有20%是电动车,否则将面临罚款。然而,德国本土市场电动车的渗透率仅为13%,与目标存在不小的差距。电池等关键环节的薄弱,使得供应链的建设亟待加强。美国和中国在这些领域的领先地位已基本确立,德国的主机厂也开始寻求外部合作以加快转型。大众和小鹏共同开发电气架构,宝马则将华为的鸿蒙系统引入车载系统,但想要在短期内缩小差距仍然困难重重。德国必须在节奏、成本和品牌稳固方面做出精准的把握。
问题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未能站在正确的风口上,还在于路径依赖拖慢了转型步伐。内燃机时代的积累十分厚重,但在新兴技术领域,如人工智能和半导体等方面的投入不足。德国在这些颠覆性方向上的储备不多,基础设施的状况也在拖后腿。铁路的准点率降至62.5%,光纤网络的覆盖率仅为17.7%,远低于欧盟的平均水平。企业想要提高效率,却发现道路不够平坦。行政流程的效率也令人堪忧,在德国注册一家公司平均需要120天,这一速度在国际上属于偏慢的水平。此外,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发加剧,企业在选择供应链时变得更加谨慎。去工业化的讨论在德国不断升温,企业主的焦虑集中在如何留住产能和推进新产线的落地上。
尽管面临多重挑战,德国政府和企业已经开始行动起来。经济部扩大了破产预防基金的范围,复兴信贷银行也推出了数字化贷款,地方政府和高校联合搭建平台,推广“工业4.0能力中心”,帮助中小企业了解最新的设备和解决方案。同时,企业也在主动调整。西门子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开发,许多中小企业则开始联合起来,集中进行采购和研发。这些努力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已经开始在局部地区产生效果。2023年,德国对中国的投资逆势增长,达到了119亿欧元。这个信号表明,中国仍然是德国重要的市场,也是技术合作的关键伙伴。订单和项目在中国市场得到了铺开,技术交流也逐渐增多。
德国目前的困境,实际上是一个缩影,展现了传统工业强国在面临能源危机、数字化转型以及绿色转型压力时所经历的挑战。当产业的节奏加快,而传统的路线无法再满足需求时,路径依赖就需要被打破。德国工商总会明确指出,经济发展需要的是支持而非阻碍。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德国制造业的转型也给出了重要的提醒:老优势能维持一段时间,但会逐渐变慢,企业需要打开合作的大门,深化合作关系。在全球产业链重新布局的过程中,中德在新能源、智能制造等领域存在着互补的空间。将工艺、供应链、软件和生态系统整合起来,或许能在全球经济阴霾中找到一线曙光,并推动增长曲线向上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