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围绕安世半导体的争端,正如同试金石般检验着国际经贸规则的公正性,其走向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稳定以及国际投资环境的信心,产生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国际投资者们正襟危坐,密切关注着事态的每一个细微发展,部分基金已经开始审慎地重新评估在荷兰的投资风险,如履薄冰。法律专家们也纷纷指出,荷兰政府援引冷战时期的陈旧法律,强行接管企业资产的做法,无疑是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可能会开创一个令人不安的危险先例。
荷兰政府此刻正身陷进退维谷的困境:一方面,它需要竭力维护其所标榜的“安全立场”,另一方面,又不得不面对经济现实的巨大压力,转而寻求一种更为务实的解决方案。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主动向中方发出请求会面的信号,已然表明荷兰方面已经意识到了这场危机的严重性,但其在安世半导体管理权问题上的顽固姿态,又无疑给未来的对话前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放眼全球,半导体行业协会已经发出紧急呼吁,希望各方能够保持最大限度的克制,避免让政治因素进一步干扰脆弱的全球供应链。冰冷的数据无情地揭示着这场危机可能造成的巨大损失:半导体短缺可能会给全球汽车产业带来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这绝非危言耸听。
聚焦到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运营体系,目前仍然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员工的薪资支付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其他中国企业与其开展正常的商业合作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安世半导体已经无奈地向其全球客户发出了无法保证按时交付的通知,部分已经签订的订单也被迫取消,整个公司笼罩在一片阴云之下。
而中方在与荷方的通话中,立场坚定而明确地提出了解决争端的先决条件:荷兰方面必须正视自身错误,并以最快的速度,严格依据法律和相关规章,将安世半导体的企业管理权归还给中方。中方一再强调,健康的经贸合作应当建立在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之上,绝不能被地缘政治的偏见所绑架。
回溯事件的起因,这场争端源于荷兰政府强行接管中国企业在当地子公司的举动,其影响正持续发酵,对全球半导体和汽车产业链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尽管荷兰经济大臣已经主动致电中方,试图寻求对话的契机,但他拒绝承认并纠正自身错误的强硬态度,使得双方的僵局难以破解,对话之路充满荆棘。
这场风波的核心,正是安世半导体。这家总部位于荷兰的企业,虽然扎根于欧洲,但其背后却是由中资企业闻泰科技控股,是全球汽车芯片供应链上举足轻重的关键供应商。荷兰政府近期以“国家安全”为名,援引一项尘封已久的冷战时期的《商品供应法》,对该公司采取了强制干预措施,其手段之强硬,令人震惊。
荷方的一系列行动,包括冻结安世半导体在全球范围内的资产,单方面暂停其中国籍首席执行官的职务,并将闻泰科技所持有的绝大部分股份强行移交给第三方托管,仅象征性地保留1股,仿佛一场精心策划的“闪电战”。而这一切操作,并未经过公开透明的听证程序,也未能提供任何关于技术外流的具体证据,显得格外不合理。
尽管事件发生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迅速与中方进行了紧急通话,在通话中,荷方口头表示希望能够“寻找对各方都有利的解决方案”,但却始终不肯承认其行动中存在的错误,更未提及归还中企管理权一事。这种“只谈不妥”的姿态,难免让人对其解决争端的真实诚意产生深深的质疑。
事实上,荷兰的行动并非孤立存在。法庭文件披露,在美国出台针对中资企业子公司的严苛“穿透规则”后,美方曾明确向荷兰提出,将更换安世半导体的中国籍CEO作为获得制裁豁免的先决条件。令人玩味的是,荷兰政府在美国新规出台的次日,便迅速对安世半导体采取了行动,这时间上的高度契合,很难不引发人们的联想。
面对荷兰的单边干预,中方迅速采取了反制措施。中国商务部果断对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实施了出口管制,禁止特定半导体产品出口。由于安世半导体约70%的芯片封装产能位于中国境内,这一反制措施直接影响了其全球供货能力,可谓是直击要害。
中方的反制措施迅速产生了连锁反应,其影响迅速蔓延开来。安世半导体是全球汽车基础芯片的重要供应商,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大众、宝马、奔驰等主流汽车品牌。芯片短缺已经导致部分欧洲车企面临停产的困境,据称德国大众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左右,形势岌岌可危。
不仅如此,中国对稀土相关技术实施的出口管制也波及到了全球供应链,造成了进一步的动荡。稀土是制造高端光刻机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关键材料,而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主导地位。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的生产已经因为供应链问题受到了影响,其光刻机的交货周期被迫延长。
这场争端也使得荷兰自身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荷兰素有“欧洲门户”的美誉,其经济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和外资的持续流入。强行接管合法经营的中资企业,被国际舆论批评为“现代经济强盗行径”,严重损害了其作为开放经济体的声誉,使其苦心经营的国际形象蒙上了阴影。
包括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在内的欧洲行业组织已经对荷兰的单边行动表示强烈不满,他们担心芯片短缺会导致行业损失进一步扩大。如果这场危机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欧洲汽车产量大幅减少,并威胁到大量就业岗位,其后果不堪设想。
雪上加霜的是,荷兰国内政局也正处于敏感时期。内阁垮台后,当前的看守政府缺乏长期决策的合法权力,有分析人士认为,其在对华政策上展示强硬姿态,意在讨好国内亲美势力并争取选举支持,背后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