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电车的续航问题,特斯拉和国产电车走了迥然不同的道路,特斯拉往节能方向走,而国产电车则选择了增大电池容量,然而随着电车事故的影响,以及价格战的激烈,国产汽车如今重新认识到特斯拉的方向似乎才是正确的。
此前国产车企普遍宣称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及超充技术的实现,电车的续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然而国庆长假却证明在实际使用中续航焦虑并未得到解决,原因就在于国产电车的能耗过高,而超充充电桩在国内难以普及--至今超充桩占国内充电桩的比例只有10%左右。
测试机构发现特斯拉的model3电池容量才62度电却可以跑出450公里,而某国产品牌电车的电池容量达到100度电,跑高速的时候却只能抛出400公里,如此巨大的能耗差异,在当下续航焦虑再度出现的情况下,业界开始掉头研究特斯拉的技术特点。
特斯拉实现低能耗的原因,在于它尽可能减轻汽车的重量,提高汽车的电池管理系统能力,以及电能回收等技术实现,而减轻汽车重量的手段之一就是汽车内部尽可能简化设计,这也被国产车企们嘲笑为毛坯房设计。
相比之下,国产车则偏重于增加车内的舒适设备,将大电视、大冰箱塞入其中,借此提升汽车的舒适度,宣称让汽车成为第二个家,由此就导致了汽车的重量不断增加,而这些电气设备的加入也增加了车辆的能耗。
其实除了这些看得到的设备增加了车重之外,大量电气设备的引入,还导致了车上电缆的增加,这些同样会增加重量,据悉特斯拉的电缆总长度在1.5千米左右,而国产电车的电缆长度长达2千米,比特斯拉的电缆长度多了三分之一。
车辆的能耗增加了,为了确保续航,国产电车唯有增加电池的容量,由此又进一步增加了车重,由此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车重进一步增加,能耗又增加,电池还得进一步增加,最终就导致了上述的特斯拉和国产电池的能耗差距竟然如此之大。
让国产车企反思这种设计的则是今年以来发生的几起交通事故,电车碰撞后起火,火势蔓延迅速导致了车上人员伤亡,更重的车重增加了车辆发生事故的风险,更多的电气化设备增加了火灾蔓延的速度,由此进一步促使国产电车开始反思,甚至认可特斯拉的毛坯房设计。
对于车主来说,智能电车带来的不仅仅是便利,还导致了开支的增加,提供的网联服务需要付费,智能座舱的诸多功能也需要付费,购买了这类汽车就如同上了车企的贼船得不断付钱,而毛坯房设计的特斯拉平时的收费要少很多,传统燃油车更是几乎没有日常的各种收费,这已促使不少电车车主换车的时候转投燃油车怀抱。
可以说各种经验教训,都让各方可能促使汽车企业重新往简化设计方向走,国产电车企业曾以复杂化的设计走出了一条不同的道路,然而现实却似乎说明这种方向可能是错误的,在搞了好几年之后又可能转头跟着特斯拉的技术方向走,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