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制造:具身智能市场主要公司及投资建议分析(70页报告)
创始人
2025-10-23 02:49:12
0

本文为节选内容

更多报告,关注公众号:得算多未来产业研究

1、 重点公司

(1)地平线机器人:国产智驾解决方案领军者 软硬协同+开放平台打造智驾新模式

深耕智驾领域近十年,逐渐成为智驾方案领军者。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是市场领先的乘用车高级辅助驾驶(ADAS)和高阶自动驾驶(AD)解决方案供应商,拥有专有的软硬件技术。公司已经构建起覆盖全阶、全场景智能驾驶应用的完整软硬件产品矩阵,持续领跑全阶智能驾驶市场。公司拥有庞大的全球客户群,包括行业领先的OEM和国产汽车制造一级供应商,十大中国OEM均已选择公司的解决方案用于乘用车型量产。公司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地平线征程家族出货量突破700万+辆,量产定点车型达到300+,量产上市车型达到170+。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H1公司在中国市场前视一体机计算方案和智驾方案的市场份额均为第一。

软硬件结合+开放式平台打造智能驾驶新模式。公司拥有软硬结合的全栈技术体系,能够提供从底层芯片设计到上层算法应用的一站式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确保了技术实施的高效性和系统运行的协同性。2024年4月,公司推出了征程6系列芯片,算力高达560 TOPS,已与超20家车企达成合作,赋能超100款智能汽车,2025年征程6系列预计出货量达百万级,整个征程家族累计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套。公司的全栈算法能力满足ADAS+AD解决方案在感知、环境建模、规划控制、驾驶功能等多层次的需求。公司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包括Horizon Mono(安全高级辅助驾驶)、Horizon Pilot(高速公路NOA)和Horizon SuperDrive(全场景城市NOA),三大智驾解决方案均已实现商业化落地,商业化进程正有序快速推进。

定位“机器人时代的Wintel”,拥抱远期星辰大海。2024年初,公司拆分其机器人事业部,成立独立子公司“地瓜机器人”。2024年9月20日,地瓜机器人首次公开亮相,在深圳举办开发者日,发布了面向机器人行业的旭日5智能计算芯片,RDK X5和RDK S100两款软硬一体的机器人开发套件,以及最新的客户与开发者生态成果。地瓜机器人旨在通过覆盖广义的机器人产品(扫地机、割草机、陪伴机器人等),为公司贡献收入基本盘和影响力,在具身智能领域已和星动纪元、逐际动力、求之科技、清华大学AIR智能产业研究院、睿尔曼等厂商达成合作。自创立之初,公司定位为服务于机器人领域的企业,旨在成为“机器人时代的Wintel”,智能驾驶芯片业务只是智能计算业务应用场景之一。

分业务收入预测:

1)汽车解决方案-产品解决方案业务:受益于许多主机厂将自动驾驶技术应用于入门级车型,高阶智驾市场持续扩容,公司交付量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5-2027年产品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增速为45.0%/40.0%/39.0%,预计2025-2027年产品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为46.0%/45.6%/45.0%。

2)汽车解决方案-授权及服务:受益于高阶智驾技术普及与方案进步,主机厂对公司算法、软件开发工具及客制化技术服务需求持续提升。预计2025-2027年授权及服务业务营收增速为55.0%/50.0%/48.0%,预计2025-2027年授权及服务业务毛利率为91.8%/91.2%/91.0%。

2、黑芝麻智能:国产智驾SoC芯片龙头 引领智能驾驶核心科技

国产智驾SoC芯片龙头,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公司成立于2016年7月,是一家车规级计算SoC及基于SoC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供应商,旨在用芯片推动出行未来。公司提供全面覆盖L2-L4级自动驾驶以及跨域计算平台解决方案,满足客户不同智能化产品需求。公司客户基础持续扩大,从2021年的45家客户增长到2023年的85家客户。作为Tier2芯片供应商,公司与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OEM以及供应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江汽集团等国内汽车巨头,以及百度、博世、采埃孚等国际知名企业。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按2023年车规级高算力SoC的出货量计算,公司是全球第三大供应商,仅次于英伟达和地平线。公司于2024年8月8日在港交所正式上市,发行价为28港元,募集总额达到10.36亿港元,成为中国自动驾驶芯片第一股。

智能产品持续迭代,华山+武当双核强劲驱动。公司拥有自主创新的核心IP技术和灵活开放的商业模式,有助于构建企业技术壁垒、实现产品差异化。公司的两大自主研发的核心IP为NeurallQ ISP(车规级图像处理核心ISP)和DynamAI NN引擎(车规级低功耗神经网络加速器NPU)。公司具有华山系列和武当系列两款车规级SoC。华山系列高算力SoC专为自动驾驶设计,包括华山A1000、A1000L、A1000 Pro等,其中A1000 Pro在INT8精度下提供的算力在中国同业中属最高。华山A1000已成功量产,搭载领克08EM-P、合创V09、东风奕派eπ007、领克07EM-P、东风奕派eπ008等多款热门车型。而正在开发中的华山A2000预计将提供超过250 TOPS的算力,满足L3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的需求。武当系列跨域SoC则以高度集成化的设计理念,实现了座舱、智能驾驶、车身控制及网关等多域合一的跨界融合,其中武当C1200是行业内首个集成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身控制及其他计算域的产品,提升了智能汽车的人机交互体验、实现了行泊一体的智能化驾驶。

战略合作武汉大学“天问”人形机器人,芯片技术赋能具身智能产业化落地。2025年3月,公司与武汉大学刘胜院士团队达成战略合作,以“天问”人形机器人为载体,通过自研华山A2000芯片(“大脑”)与武当C1236芯片(“小脑”)实现关键技术突破。A2000芯片凭借异构计算架构及每秒数万亿次算力,支撑多模态环境感知与复杂决策,C1236芯片通过硬件隔离技术将系统时延降低,保障运动控制精度达毫米级。此次合作推动“天问”在动态避障、灵巧抓取等场景性能跃升,并加速量产进程,预计单台芯片方案价值量将提升。该合作标志着公司从车规芯片向机器人终端延伸,有望打开千亿级人形机器人市场空间,强化“智能驾驶+机器人”双轮驱动逻辑。

分业务收入预测:

1)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受益于新客户、新车型的开拓,公司芯片出货量有望快速提升。预计2025-2027年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增速为100.0%/70.0%/55.0%。随着规模效应显现,预计2025-2027年自动驾驶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毛利率为45.0%/45.5%/46.0%。

2)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业务:预计收入和毛利率整体水平为维持稳定,预计2025-2027年智能影像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增速为10.0%/5.0%/4.0%。随着出货量增加,预计毛利率将逐步提升,预计2025-2027年智能影像解决方案毛利率为86.0%/85.5%/86.0%。

3、知行科技:智驾域控国产替代先锋 高阶方案加速渗透

全栈自研技术筑基,国产智驾域控领军者。作为国内领先的自动驾驶前装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知行科技聚焦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及全栈算法研发,形成"行泊一体+舱驾融合+高阶城市NOA"产品矩阵。公司深度绑定吉利、长城、奇瑞等头部自主品牌,2024年实现营收12.5亿元,同比增长2.6%。2024年,公司自动驾驶域控制器销售量同比增长47.4%,截至2024年底公司全栈自研自动驾驶产品系列共完成32个车型订单,并完成22个车型量产交付。公司核心优势在于软硬协同能力,依托自研BEV算法架构与国产芯片适配经验,实现域控制器开发周期较同行缩短30%。

战略绑定头部车企,全球化布局提速。公司构建"1+3+N"客户体系,2024年度核心客户吉利(极氪/领克/银河系列)贡献超80%收入,2024年新增吉利汽车、极星、奇瑞汽车、东风汽车等知名主机厂客户及多个造车新势力35个新定点。公司全球化战略成效显著,已获得欧洲某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车型定点,为其提供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在东南亚市场,与马来西亚Delloyd建立战略合作,推进ADAS产品本地化生产。北美市场方面,公司正积极拓展墨西哥制造基地建设,规划服务北美及拉美客户。

全域产品矩阵进阶,技术延伸机器人领域。目前形成三大产品线协同进化。1)iDC系列域控制器(收入占比82%):覆盖L2-L4全场景。2024年推出iDC Mid平台,基于TI TDA4VM处理器开发中算力域控平台,加速15-25万元车型渗透。2)IFP智能前视相机(收入占比15%):集成8MP视觉感知系统,适配吉利、奇瑞、东风等品牌车型,实现行泊一体功能。3)全栈算法软件(收入占比3%):BEV感知模型升级至第四代,支持车企定制开发需求。技术复用延伸至机器人领域,成立机器人事业部,将环境感知、多模态决策算法模块应用于具身智能产品,构建"智驾+机器人"双生态。

分业务收入预测:

1)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产品业务:受益于主机厂定点项目的增加,公司市场份额有望持续提升。预计2025-2027年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产品业务营收增速为90.0%/35.0%/30.0%。随着规模效应显现,预计2025-2027年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及产品业务毛利率为8.0%/11.0%/13.0%。

2)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业务:受益于主机厂自动驾驶相关研发需求的增加,公司研发需求有望持续增长。预计2025-2027年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业务营收增速为20.0%/19.0%/18.0%。预计毛利率基本维持稳定,预计2025-2027年自动驾驶相关研发服务业务毛利率为25.0%/25.5%/26.0%。

4、富临精工:锂电材料+智能电控双轮驱动 技术突破打开成长空间

新能源驱动战略转型,锂电正极与车载电控双主业协同发展。公司深耕汽车精密零部件领域,形成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与智能电控系统双主业格局。锂电材料业务聚焦高压实磷酸铁锂技术路线,2024年正极材料出货量达12.6万吨;智能电控业务涵盖车载减速器、电子水泵等产品,配套比亚迪、华为问界等头部车企。通过战略聚焦新能源赛道,公司完成从传统燃油车零部件向智能电控、锂电正极材料的业务转型。2024年营收84.7亿元,同比+47.0%,归母净利润4.0亿元,同比扭亏。依托电驱动系统先发优势,公司加速向线控悬架、底盘域控制器等高价值量领域延伸。

技术优势凸显,创新研发+一体化布局构建护城河。在锂电材料领域,公司突破行业三大技术瓶颈:1)自主研发三代铁锂材料技术,量产产品压实密度达2.6g/cm,较行业平均(2.4g/cm³)提升8%;2)建成铁锂-锂矿-锂盐一体化产业链,参股江西升华布局年产5万吨锂盐项目,投产后可实现碳酸锂自供率40%+;3)开发草酸亚铁工艺,虽工艺成本较高(比传统工艺高2000元/吨),但无需大规模产线改造,可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智能电控业务同步突破。车载电驱动减速器产线年产能已形成50万台,同步已经与知名头部客户签订电驱动三合一动力总成制造协议;电子水泵2018研发成功,2019年获取了吉利项目定点,2020年电子水泵量产;国内首个深度集成前驱三合一电驱动系统定点项目。

客户结构持续优化,新能源赛道绑定核心客户。动力电池方面,与宁德时代、比亚迪、蜂巢能源等头部企业达成合作。在整车上,配套比亚迪DM-i混动全系车型及纯电平台e3.0部分车型,华为问界M9减速器供应商,新增理想、蔚来等新势力定点。在储能市场上,深度合作华为数字能源,2023年储能铁锂出货量突破1万吨。

切入人形机器人领域,构建“电关节模组+减速器”双轮驱动体系。公司依托汽车精密制造技术积淀,实现减速器技术复用。富临精工自2024年起加速切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4年10月,公司与智元机器人、巨星新材料等签署《人形机器人应用项目合作架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持股20%),重点开发谐波减速器、行星减速器集成电关节模组,适配人形机器人灵巧手及腰部关节。2025年2月,进一步深化合作,联合宁德时代设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的合资公司,投资1.1亿元在绵阳建设机器人智能电关节模组研发及生产基地,规划年产10万套产能,重点覆盖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等场景。

分业务收入预测:

1)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受益于新能源终端消费市场转暖,锂电产业链排产、开工率逐步回升,带动磷酸铁锂市场回温,公司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预计2025-2027年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营收增速为90.0%/40.0%/37.0%。随着规模效应逐步释放,预计2025-2027年锂电池正极材料业务毛利率为11.5%/14.0%/14.5%。

2)汽车零部件业务:受益于公司积极把握混动汽车高速增长的机会,布局主流新势力和智能汽车解决商等项目定点,公司汽车零部件业务有望持续增长。预计2025-2027年汽车零部件业务营收增速为25.0%/23.0%/22.0%,2025-2027年汽车零部件业务毛利率为24.5%/24.0%/24.0%。

5、隆盛科技:EGR龙头地位稳固 新能源第二曲线加速成长

深耕EGR核心赛道 新能源业务蓄势突破。公司专注发动机节能减排领域二十余年,主营EGR(废气再循环)系统、新能源驱动电机铁芯及天然气喷射系统三大业务板块。2024年实现营收23.97亿元,同比增加31.21%;归母净利润2.3亿元,同比增加54.43%,新能源业务营收占比提升至43.15%%。作为国内EGR领域绝对龙头(商用车市占率超60%),公司凭借技术积淀加速布局新能源赛道,形成"传统业务稳增长+新兴业务高弹性"的双驱动格局。

技术平台化延伸 打造三大增长引擎。首先是EGR系统,构建"阀体+冷却器+电控"全栈自研能力,开发出适用于混动系统的智能EGR模块,成功切入吉利、广汽等混动乘用车供应链。2024年公司EGR营收7.29亿,同比增长30%。第二,电机铁芯方面突破高精度冲压工艺,进入特斯拉供应链;与金坤新材料合作开发纳米晶软磁材料,布局800V电驱系统,产能持续扩张。第三,针对天然气喷射系统,推出集成式燃气计量阀,实现压力控制精度行业领先水平。公司实施的重卡天然气喷射系统项目凭借与博世的深度战略合作,出货量市占率保持稳定。

覆盖行业核心客户 头部生态圈扩容。1)EGR系统业务板块:在乘用车 EGR 市场,公司客户网络已涵盖比亚迪、奇瑞汽车、吉利汽车等国内主流头部企业;在重卡EGR市场,公司本年度取得突破性进展,配套潍柴动力的天然气EGR阀实现量产,一汽解放等头部客户完成路试验。2)新能源领域:驱动电机铁芯打入联合电子、比亚迪、蔚来供应链,半总成业务已获得金康动力、博世等多个项目定点,预计于 2025 年下半年陆续开始供货。3)航空航天制造:公司控股子公司微研中佳聚焦航空航天及低空无人机精密零部件领域。2024年,公司与银河航天(北京)达成战略合作,为卫星能源模块、控制模块提供精密零部件,并已实现稳定批量交付。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深度布局,发展第二成长曲线。公司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加速技术突破与产业链整合,2025年3月完成对无锡蔚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控股并购,后者作为精密谐波减速器及驱动电机部件核心供应商,补全公司关键执行器技术版图。同时,基于江南大学产学研合作及无锡市产研院资源赋能,自主研发的灵巧手实现抓取定位精度≤0.1mm、搬运承载力>20kg目前,公司已形成“灵巧手+谐波减速器+驱动电机”三大核心产品矩阵。

分业务收入预测:

1)EGR阀业务:受益于国内插混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EGR产品在混动项目的应用也快速放量,带动公司EGR阀业务增长。预计2025-2027年EGR阀业务营收增速为42.0%/35.0%/30.0%。随着规模效应提升,预计2025-2027年EGR阀业务毛利率为25.3%/25.5%/25.5%。

2)冲压件产品业务:受益于多客户核心项目开拓,以及新领域、新市场拓展,公司冲压件产品业务持续增长。预计2025-2027年冲压件产品业务营收增速为15.0%/12.0%/10.0%。随着规模效应提升,预计2025-2027年冲压件产品业务毛利率为22.0%/23.8%/23.8%。

3)新能源产品业务: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增长,以及双电机混动、增程车型带动,驱动电机需求量和驱动电机铁芯需求量持续增加。预计2025-2027年新能源产品业务营收增速为40.0%/30.0%/25.0%。随着规模效应提升,预计2025-2027年新能源产品业务毛利率为14.5%/15.0%/15.2%。

6、均胜电子:平台型汽车电子龙头 全球化布局优势凸显

平台型智能汽车供应商 双智战略驱动成长。成立于2004年,作为是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司主营业务为汽车安全系统和汽车电子系统,深度布局智能驾驶与智能座舱核心赛道,形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新能源管理+汽车安全"四大业务矩阵。2024年实现营收558.64亿元,其中汽车安全业务营收386.17亿元,占比达到69%,智能化与全球化协同效应持续释放。

客户结构优质 全球化布局突出。截至2024年9月30日,均胜电子在全球设有19个研发中心和超过50个生产基地,覆盖亚洲、欧洲和北美等主要汽车市场,核心客户包括大众、宝马、奔驰、特斯拉等跨国车企,以及蔚来、理想、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墨西哥与匈牙利基地2024年投产,可满足北美与欧洲车企本地化采购需求。通过将中国创新技术反向输出至国际车企,2024年海外业务毛利率提升1.1pct。

产能全球布局 剑指Global Tier1。国内方面,合肥基地于2024年6月投产,聚焦智能座舱与汽车安全产品,年产能方向盘400万件、安全气囊1,000万件,配套比亚迪、奇瑞等自主品牌订单。海外方面,2022年公司收购Querétaro汽车电子工厂后改造为新能源智能座舱基地,2023年获大众SSP平台90亿元订单,墨西哥产能占全球汽车安全系统总产能35%;匈牙利工厂作为欧洲新能源汽车核心配套基地,2019年经过扩容后可年产2000万套汽车安全气囊。

“汽车+机器人Tier1”双轨战略 机器人业务加速放量。公司依托汽车智能化技术积淀,重点攻关机器人“大脑”(智能交互决策系统)与“小脑”(智能运动控制系统),并加速推进机器人能源管理模块、传感器套件、高性能材料等核心零部件研发,2025年2月,其自主研发的嗅觉传感器(检测精度达ppb级,识别8种单一气体的准确率达99%)发布。2025年4月,公司与智元机器人达成战略合作,围绕“大小脑”域控制器、定制化零部件开发及工业场景数据闭环构建深度协同,计划打造全球最大真实工业场景数据空间,加速机器人智能化迭代。未来公司有望在万亿级人形机器人赛道占据核心卡位,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分业务收入预测:

1)汽车安全系统业务:受益于各国法规及碰撞测试评级对汽车安全标准的要求提升、以及消费者日益重视汽车安全,汽车安全类产品的装配率和单车价值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2024年,公司汽车安全业务新获定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金额约574亿元,规模创历史新高,中国、亚太、欧洲区业务超出预期,市场地位持续增长,新获定点项目为业绩增长提供强劲支撑。预计2025-2027年汽车安全系统业务营收增速为5.0%/4.5%/4.0%。2024年全球汽车销量增速下滑对公司2024年收入增速有一定拖累,随着公司降本增效措施成效逐步显现,预计2025-2027年汽车安全系统业务毛利率为15.0%/15.1%/15.1%。

2)汽车电子系统业务:受益全球汽车行业智能电动化变革带来的细分领域需求快速增长,公司汽车电子业务收入有望持续增长。预计2025-2027年汽车电子系统业务营收增速为20.0%/17.0%/13.0%。2024年收入下滑主要受到座舱人机交互产品及新能源管理产品影响,随着出货量增加,预计毛利率将逐步提升,预计2025-2027年汽车电子系统业务毛利率为20.0%/20.3%/20.5%。

2、行业投资建议

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当前,人形机器人技术加速演进,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我们认为,当前人形机器人产业奇点已至,应用端、成本端、软件端迎来三重突破,产业化关键瓶颈正在打开:

应用端:特斯拉自带产业化应用场景,人形机器人有望率先应用于全球超级工厂。全球范围内,有多家厂商推出过人形机器人产品,但应用场景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导致产品升级迭代进展缓慢。特斯拉Optimus在设计之初便针对工业制造场景,并计划首先应用于特斯拉超级工厂,自带机器人工厂应用场景。

成本端:特斯拉具备强大降本能力,车端降本经验有望复用于人形机器人。已发布的人形机器人中,大部分产品价格高昂,本田ASIMO的单台成本达到250万美元,波士顿动力Atlas的成本为200万美元,小米机器人CyberOne的成本大约在60-70万人民币。人形机器人的价格远超大众消费承受能力,导致需求端难以打开。特斯拉在车端具备强大降本能力,有望进行复用,推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降本。

软件端:大模型赋能泛化能力,具身智能浪潮已至。传统的机器人控制系统与计算机操作系统类似,扮演最基础的软件平台角色,通过编程调用自带基本功能、特定行业应用软件包以满足工作要求,缺乏场景泛化能力。大模型使人形机器人具备了自然语言和视觉、触觉的多模态交互能力,以及适应多场景的泛化能力,同时大模型的“通用认知性”将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使其拥有感知、认知、决策和行动的全面能力,为具身智能提供落地可能性。

海内外龙头加速入局,开启具身智能新纪元。特斯拉Optimus研发迭代进展迅猛,产能即将快速爬坡;英伟达全面布局通用基础模型、仿真训练平台和机器人芯片三大领域,为人形机器人开发者提供强大支持框架;华为积极推进人形机器人外部合作,聚焦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解决方案。特斯拉、英伟达、华为等海内外龙头正在加速入局,人形机器人产业合力正在形成,产业化奇点已至,2025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

我们认为,机器人产业正在加速期,产业端的变化会持续向市场映射,引领行情走向新高度。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培育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大力发展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政策支持正在成为机器人板块全新驱动力。我们看好2025年机器人全年行情、原因在于:

1)AI进化映射。从2022年的ChatGPT到2025年的DeepSeek,AI大模型技术迭代显著提速,AI大模型的迭代进化有望不断向机器人板块映射;

2)巨头进展共振。展望2025年,全球科技巨头有望持续共振。同时,宇树、Figure等创业公司正在不断破圈,与巨头进展形成强力共振;

3)量产验证在即。2025年数千台的目标实现难度较低,同时远期快速放量可期,且量产初期无需担忧供应链降本压力与格局恶化,2025年是机器人产业链“甜蜜时刻”。

投资建议:

1、玩家维度:把握全球科技巨头、创业公司、汽车主机厂和政府产业政策的持续共振,看好特斯拉0-1产业化进程,以及小米、小鹏等强智能化主机厂在机器人领域布局,以及宇树、智元等下游需求确定性强的国内供应链。特斯拉Optimus计划量产数千台并加速增长;英伟达推出通用机器人平台GR00T,提供AI技术框架;华为成立具身智能创新中心,整合底层技术研发。同时,Figure AI、优必选等创业公司已启动量产,小米、小鹏、比亚迪等车企布局机器人研发,有望复用汽车供应链。北京、上海等十余省市出台产业政策,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2、产品维度:综合价值量、国产化率及市场规模三维度,建议重点关注:1)行星滚柱丝杠,技术壁垒高且国产替代空间大;2)六维力传感器,人形机器人核心增量部件;3)空心杯电机,灵巧手核心驱动单元;4)MEMS触觉传感器,柔性化趋势下的技术升级方向。当前细分赛道普遍呈现低渗透率(<10%)、高成长性特征,具备产业链卡位优势的企业有望率先受益于人形机器人产业化放量。

建议关注:汽车零部件公司具有强客户卡位优势、强批量化生产能力,且主业产品与机器人具有高度相通性。汽车主机厂纷纷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机器人供应链与车端将有较高重合度。推荐汽配机器人标的【拓普集团、伯特利、均胜电子、双环传动、豪能股份、隆盛科技、银轮股份、富临精工、中鼎股份、地平线机器人、黑芝麻智能】。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比亚迪“海狮06速度”震撼车市... 10月31日,比亚迪海洋网旗下“高能超享SUV”海狮06在上市第一百天,正式迎来第十万辆整车下线。这...
电车复购率近百分百背后:里程焦... 近期一项针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98%的电车车主在换购时仍会优先考虑电动汽车。这一数据初看...
为什么是欧拉5,成为了长城“猛... 长城纯电的开路先锋,小车,也有大野心。 用七年时间,从“更爱女人”走向“全球城市精品”,欧拉完...
鸿蒙赋能天籁,燃油车智能升级,... 央视财经“风云汽车”携手东风日产与华为乾崑,在华为园区共同打造了一场以“燃油车智能化的新答案”为主题...
比亚迪深化“纯电+混动”双线布... 在近日开幕的2025东京车展上,比亚迪以“ONE BYD”为主题,携乘用车与商用车全线产品重磅亮相,...
纯电TT具现化,奥迪Conce... 近日,奥迪为Concept C举办了一场试驾活动,媒体记者首次在意大利多洛米蒂山旁边的封闭道路上,试...
原创 一... 天然气清洁能源是目前商用车中占比比较大的能源类型,尤其是在气价动辄低至三块七八的西北地区,一辆优秀的...
比亚迪宋家族OTA升级来袭,老... 比亚迪近日通过官方渠道宣布,针对宋家族多款车型启动新一轮OTA升级。此次升级覆盖宋L DM-i天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