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政府最近在安世半导体问题上的举动引发了广泛的国际关注,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后果。荷兰的一系列行动不仅让安世半导体每天损失高达230万欧元,还引起了欧洲汽车行业的不满,甚至带来了一些企业的索赔警告。与此同时,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宣布脱离荷兰方面的控制,开始独立运营。
这一事件的根源在于荷兰政府依据所谓的“50穿透性法则”,冻结了中方对安世半导体的控制权。安世半导体原是恩智浦半导体的标准产品部门,2017年被中国资本收购,并迅速发展为全球车规级芯片的核心企业,其产品在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12%,在欧洲汽车供应链中更是不可或缺。荷兰政府声称这一举措是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但显然,这更多是与美国一道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遏制行为,实质上是在以“规则”为名,行资产掠夺之实。
荷兰似乎忘记了历史教训,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与台湾签署潜艇交易时,中国曾对荷兰实施过强硬的反制措施。当时,荷兰因售台潜艇遭遇了中国的外交反制,导致中荷贸易损失惨重。如今,荷兰再次挑战中国的经济利益,结果自然不容乐观。
面对荷兰的挑衅,中国迅速采取了三项反制措施。首先,中国海关对安世半导体的核心产品实施出口限制,导致荷兰控制部分的产能停滞。接着,安世半导体中国宣布独立运营,摆脱荷兰控制。安世中国依托中国强大的半导体产业链,迅速实现了原材料和技术的自主对接,完全不受荷兰限制。最后,中国加强了稀土资源的管控,进一步限制了荷兰的光刻机产业和安世半导体的生产能力。
这些举措引发了全球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尤其是欧洲的汽车企业。根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欧洲主流车企的车规级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两周,多个关键零部件企业已暂停生产线,导致近20万个就业岗位受到影响。宝马集团甚至警告称,若芯片供应问题持续超过一个月,每月损失将达10亿欧元,并考虑将电动车生产线迁至中国沈阳。奔驰和大众等公司也联合向荷兰政府提出抗议,要求尽快解决问题,否则将启动巨额索赔程序。
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芯片市场中占据核心地位,其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动力系统和自动驾驶模块等关键部件。市场研究机构IDC指出,短期内全球没有任何公司能够填补安世半导体留下的供应缺口。即便部分车企采取替代方案,最快也需要18个月才能恢复稳定供货,这对依赖及时生产的汽车行业来说,无疑是致命打击。
荷兰目前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预估每天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30万欧元。随着产能停滞时间的延长,损失还在持续扩大。荷兰国内对此反应强烈,议会反对党多次批评政府决策草率,而荷兰半导体协会更是发布公开信,警告这一做法将摧毁荷兰在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中的信誉。
荷兰政府一方面宣称这是“自主决策”,一方面又急于寻求与中国的谈判豁免条款。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荷兰在这一事件中的单边行动,最终导致了“损人不利己”的局面,既违背了国际贸易规则,又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随着中国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的不断提升,任何单边主义的掠夺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国际社会应当坚持互利共赢、尊重各国核心利益,才能实现全球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