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8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区突然被总部切断系统权限。这事儿听着像是IT部门误操作,实际背后却是荷兰政府出手、美国插手、中国回手,一出典型的“地缘政治下的企业宫斗剧”。
而这场风波,不光让安世内部一地鸡毛,还让欧洲车企坐不住了。芯片要断货的恐慌,已经让奔驰宝马们开始琢磨:这回真不是“吓唬吓唬”,这是真要停产的节奏。
那到底谁动了谁的奶酪?安世中国为啥敢硬刚总部?欧洲车企为啥急眼?
10月16日,安世荷兰总部突然发了封内部邮件,内容不绕弯子:要变更公司章程,接管中国区管理权。
这封信由首席法务官签发,按理说是内部流程,但中国区这边根本没认账。两天后,中国区直接把访问总部系统的权限掐了个干净,等于在技术上打了个“断交”。
这不是总部自己的主意。根据之前曝光的法庭文档,早在6月,美国国务院就建议荷兰政府撤掉中国籍CEO,换一个“通美”的高管,以换取从“实体清单”中豁免。这操作,怎么看都不是企业自主决策,更像是被拽进了地缘政治这口大锅里。
荷兰政府那边也不藏着掖着,直接援引《货物可用性法案》,冻结安世在荷兰的资产流动权限,一年内不准更换高管,不准大动作投资,也就是说:中国这边再忙,欧洲那边说“停”就得停。
10月19日,他们正式发声明,三句话掷地有声:第一,总部指令未经内部批准,不算数;第二,员工工资我们自己发,不靠你们;第三,任命外籍高管?不好意思,不认。
这种表态,在跨国公司史上不多见,尤其是面对母公司和政府双重压力时。
安世这家公司,名字听着陌生,其实是芯片行业里的大户,尤其是车用芯片。它是全球最大的小信号元器件、二极管和晶体管供应商之一,欧洲很多车企的生产线都靠它供货。
所以这回权限风波一起,最先坐不住的不是媒体,而是车企。欧洲汽车制造协会直接联合16家整车厂发了份声明,说如果安世的芯片供应中断,很多生产线可能直接熄火。
芯片这玩意儿不是说换就换,一辆车动辄需要上千个器件,尤其是功率芯片,没它不光跑不动,连启动都费劲。
更糟的是,欧洲自己造不出足够的芯片。虽然号称要“重振半导体产业”,但现实是:7nm以下的先进制程它几乎碰不到边,成熟制程产能也紧张。
车规芯片这种利润低、技术门槛高的东西,欧洲厂商压根没兴趣干,长期依赖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工厂。
偏偏这时候,中国商务部在10月初对安世实施了出口管制,限制特定芯片和相关技术出境。这相当于一记精准反击:你想掐我控制权,那我就掐你供应链。
欧洲车企眼看着库存撑不过6个月,替代供应商又一时半会找不到,结果就是“急眼”两个字写在脸上。
别看荷兰是总部,但真说起生产和技术核心,安世的命脉其实全压在中国。东莞的封测基地,是全球最大的小信号零部件工厂,生产量和效率全球领先。
上海的晶圆厂,年产40万片12英寸晶圆,主打车规MOSFET,新能源汽车、AI芯片都得靠它。
总部这些年也不是没想“去中国化”,但马来西亚、菲律宾的替代工厂迟迟跟不上节奏。工艺水平不行、交付周期拖沓,技术积累也比不过中国工厂,试了几年还是得靠中国这边兜底。
这就像是你想搬家,但你的水电煤气都还欠着旧房东的,走不了。中国区掌握着产品、客户、供应链资源,实际运营是独立的,这才有底气直接对总部说“不”。
而这背后,其实也是中国半导体产业这几年“补链、强链”的成果。尤其是在成熟制程领域,中国已经不是“世界工厂”,而是越来越像“世界发动机”。安世这次的强硬,某种程度上正是中国制造业底层力量的一次集中爆发。
这场风波,暴露的不只是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矛盾,更是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和高度政治化。过去厂商还能在中美之间左右腾挪,但现在,连一个半导体子公司都得选边站队。
荷兰政府这次的强行干预,在欧洲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不少人批评这是“破坏营商环境”的典型案例。
Reddit上很多欧洲用户直接开喷,说这不是国家安全,而是赤裸裸的政治干预。更有媒体评论称,荷兰已经从“创新之国”变成了“执行外部命令的棋子”。
而这,也是美国“科技围堵”战略的一个缩影。所谓的“50%规则”,就是让中资无法在关键领域拥有控股权。安世不过是最新一例,之前的科企收购案也是一个接一个地被叫停。
中国这边的应对也越来越体系化,不再是单一企业“硬扛”,而是通过出口管制、法律诉讼、外交渠道多管齐下。
闻泰科技已经启动正式申诉程序,商务部也明确表示将视情况加强出口管控,尤其是稀土、镓、铟等关键材料。
说到底,这场博弈已经不再是市场竞争,而是国家博弈,只不过战场搬到了企业内部。企业不再有“中立”可言,要么站队,要么被清场。
这次“权限风波”,安世中国不是简单地被动防守,而是主动出击,打了场漂亮的“系统内反击战”。
总部想夺权,中国区直接卡脖;荷兰政府想控股,中国用供应链说话。一来一往,局势很快就不再掌握在西方手中。
欧洲车企的慌张,不是偶然,而是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幻觉”的破灭。它们一直以为供应链是稳定的、技术是中立的,但现实狠狠打脸:不站稳脚跟,就会被卷进大国竞争的漩涡。
而中国这边,则在用行动证明:光靠市场换不来话语权,技术自立才是硬道理。这一仗还没打完,但方向已经很明确:谁掌握核心制造,谁就有最后发言权。
企业之间的“权限切断”,其实是国家之间的权力较量。未来的芯片产业,拼的不是嘴皮子,而是真正的产业底盘。
谁想掌控全球芯片命脉,谁就得先问问:你有没有东莞工厂、有没有12英寸晶圆、有没有人家几十年打下来的工艺底子。
这不是简单的商业故事,这是新一轮全球产业秩序的重构。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谁都不能假装自己是局外人。
信息来源:闻泰科技回应“系统被全面切断”
2025-10-18 17:32·安徽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