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能源车怕起火,车企如何管?中国24小时报事故,美竟想放松监管
创始人
2025-10-21 04:16:46
0

买新能源车的时候,心里是不是总有点打鼓?

怕的不是续航不够半路趴窝,而是停在楼下突然自燃,或是充电时突然冒火苗,这两年新能源车火灾的新闻真不少。

可面对同一个安全难题,不同国家对车企的要求差得有点多,中国逼着车企24小时内必须报事故,美国却曾想过放宽事故报告的要求,为啥监管差这么远?

中国这边对新能源车火灾的监管,管法核心就俩字“快报”,还卡着明确的时间点,按照工信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的要求,车企只要碰到新能源车火灾事故,24小时内就得把基本信息报上去。

要是事故闹大了,比如出了人命或者造成大的社会影响,上报时间直接压到12小时,一点都不能拖,更细致的是,事故发生后5天里,车企还得交上详细报告。

从车辆的唯一标识,到火灾现场的记录,再到起火前前后后的情况,都得写得明明白白。

为啥要卡这么紧的时间?因为中国是全球新能源车生产和卖车最多的国家,市场扩张快,火灾风险也得跟着快速响应才行。

为了让这套流程真能跑起来,中国专门建了个“新能源汽车事故上报平台”,不只是让车企报个事故就完了,还要求它们主动去查原因,甚至得设7×24小时的应急通道,不管啥时候出事,都能马上找到人对接。

这和以前的召回不一样,召回是发现问题后才想着补救,现在是刚出事故就把监管拉进来,尽量不让小问题变成大隐患。

而且中国的监管不是“报完就没事”,还跟车企的实际利益绑得特别紧,工信部这些部门会把火灾信息跨部门共享,要是哪家车企敢瞒报、不配合调查,轻的可能暂停涉事车型的资质,重的连新能源汽车补贴都拿不到。

从数据就能看出力度,截至2025年9月,中国总共召回过1.2亿辆汽车,光新能源领域,市场监管总局就启动了10起缺陷调查,去现场查了5次火灾事故,还督促车企召回了5次。

尤其2024年,因为辅助驾驶系统问题召回的车就有255.61万辆,占了全年召回量的23%,这说明中国的监管已经从传统的安全问题,盯上了智能网联带来的新风险,就是怕哪次技术故障引发更大的火灾。

而跟中国这种“主动盯死”的思路不同,美国对新能源车火灾的监管,走的是“技术打底+事后补”的路子。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这么多年,一直靠数据分析管安全,按照联邦法规,车企得报安全缺陷,但没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火灾搞强制报告制度。

NHTSA更多是靠消费者投诉、保险数据,甚至媒体报道,才能知道哪里出了问题。

不过这两年美国也在变,2024年4月,NHTSA提了个联邦机动车安全标准FMVSSNo.305a的提案,要求车企给电动汽车做应急响应指南,还规定事故后一小时内不能让车辆起火爆炸。

NHTSA还正在建一个应急指南数据库,车企得把信息传到专门的企业门户里,方便消防和急救人员用。

但这些调整没改变美国监管的核心,还是以技术标准为主,比如FMVSSNo.305a里写得特别细,电池正常用、充电、碰撞后的防火要求都有。

热失控测试、过充保护这些技术指标也卡得严,本质上是给车企划个底线,具体怎么执行,更多靠车企自己自觉。

让人意外的是,2024年底有消息说,特朗普团队还琢磨过,要取消车企给NHTSA报碰撞事故的一些要求,这背后其实是美国监管的老问题,到底该让企业多自律,还是政府多干预?

跟中国集中力量监管不一样,美国更相信市场和法律,要是车企没做好安全,消费者可以起诉,市场自然会倒逼改进。

比如特斯拉这些美国车企,自己有很强的数据分析能力,能实时监测车辆情况,所以美国觉得没必要搞那么严的即时报告。

可问题也在这,要是车企不想披露,或者数据没及时跟上,火灾风险可能就被瞒下来了,咱们消费者的安全就少了一层保障。

除了中美,欧盟和日本的玩法也能看出不一样的思路,刚好能帮咱们更清楚“车企该怎么管”这个问题。

欧盟走的是“事前把技术关卡死”的路子,2022年生效的《欧盟通用安全条例》要求,新车型必须过了全车型式批准才能在欧盟卖。

电池安全方面,还强制执行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第100号法规,电池系统安全、碰撞防护这些都有明确要求。

2024年生效的欧盟电池法规更严,不光管安全,还管全生命周期,车企得给电池做碳足迹声明,说清回收材料含量,连供应链尽职调查都得交,从2024年8月起,没有CE认证的电池根本不能在欧盟卖。

但欧盟的短板在事故报告上,因为监管权一部分在成员国手里,每个国家的报告流程都不一样,虽然行业组织搞了个自愿报火灾的在线表格,可不是强制的。

2024年的数据显示,欧洲新能源车火灾两年里涨了77%,2022年才131起,到2024年就飙到232起了,照这趋势,欧盟说不定也得补事故报告的漏洞。

日本则是“企业自律+政府监督”的中间路线,按照《道路运输车辆法》第63条,车企发现安全缺陷得报国土交通省,还得召回。

日本的特色是把召回和定期检查绑在一起,车辆用的时候得定期做技术检验,从源头找隐患,而且日本没专门给新能源车火灾建上报平台,而是放进现有的产品安全体系里,消费者事务厅每周会发两次事故概要,让信息能透明。

日本车企的自律性也确实强,日本汽车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250起导致召回的车辆火灾里,没有一起是电池内部短路引起的,这种严格的质量控制,让日本觉得没必要搞强制即时报告。

另外,日本还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作为联合国相关工作组的秘书处,能在全球规则里掺上自己的想法,既保持国内监管的灵活性,又能影响别人。

看完中美欧日的做法就会发现,其实没有哪种监管模式是绝对的“好”,关键得贴合自己的产业现状,中国因为市场大、风险集中,所以用“快报告+硬约束”控风险。

美国要保创新活力,就给车企更多空间,靠市场和法律补位,欧盟重预防,从技术和环保源头卡安全,日本靠大企业自律,减少政府干预。

但不管哪种模式,现在都在往“更灵活”的方向变,中国在试“汽车安全沙盒监管”,美国在搭建应急指南数据库,欧盟在搞“电池护照”,都是想从以前的“定死规则”变成“动态管理”。

未来的监管比拼,不只是看谁更严,还要看谁效率高、会用数据、能跟国际接轨,不管是24小时上报,还是技术标准打底,最终都得落到“让消费者放心”上。

能在守住安全底线的同时,不耽误技术创新,这样的监管才是真的管用,毕竟对咱们普通消费者来说,买新能源车图的是方便,不是天天担心火灾。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比亚迪“海狮06速度”震撼车市... 10月31日,比亚迪海洋网旗下“高能超享SUV”海狮06在上市第一百天,正式迎来第十万辆整车下线。这...
电车复购率近百分百背后:里程焦... 近期一项针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98%的电车车主在换购时仍会优先考虑电动汽车。这一数据初看...
为什么是欧拉5,成为了长城“猛... 长城纯电的开路先锋,小车,也有大野心。 用七年时间,从“更爱女人”走向“全球城市精品”,欧拉完...
鸿蒙赋能天籁,燃油车智能升级,... 央视财经“风云汽车”携手东风日产与华为乾崑,在华为园区共同打造了一场以“燃油车智能化的新答案”为主题...
比亚迪深化“纯电+混动”双线布... 在近日开幕的2025东京车展上,比亚迪以“ONE BYD”为主题,携乘用车与商用车全线产品重磅亮相,...
纯电TT具现化,奥迪Conce... 近日,奥迪为Concept C举办了一场试驾活动,媒体记者首次在意大利多洛米蒂山旁边的封闭道路上,试...
原创 一... 天然气清洁能源是目前商用车中占比比较大的能源类型,尤其是在气价动辄低至三块七八的西北地区,一辆优秀的...
比亚迪宋家族OTA升级来袭,老... 比亚迪近日通过官方渠道宣布,针对宋家族多款车型启动新一轮OTA升级。此次升级覆盖宋L DM-i天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