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充电“一桩难求”?“西安方案”这样解决→
创始人
2025-10-20 19:15:49
0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高速服务区的新能源汽车充电场景让不少车主“闹心”——充电桩“一桩难求”,排号等待成常态,有车主无奈调侃:“堵车不可怕,堵桩才崩溃。”

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攀升,充电车位被燃油车占用、车辆充完电长期占位、高峰期排队充电等问题,正不断影响车主的出行体验。而西安一家企业——陕西坤小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推出无人驾驶移动充电车、充电机器人等创新产品,将传统“车找桩”模式转变为“桩找车”,为化解新能源车主补能焦虑提供了“西安方案”,有效打通了制约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技术人员对新下线的储充车进行调试。

瞄准补能痛点 开启移动储充创业路

近日,西安市民张先生带着家人驾驶新能源车前往凯德广场·御锦城用餐。正值周末,停车楼L4M层充电车位格外紧张,他将车停在普通泊位后,打开微信小程序“小润快充”,一键下单。

很快,一辆白色方形、充满科技感的小车便自主驶来,稳稳停在待充车辆旁——这正是能提供“上门充电”服务的无人驾驶移动充电车。

这款“会跑的充电桩”,出自陕西坤小润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坤小润”)。公司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博,是一位80后,2008年从中国科学院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便进入某汽车制造企业,深耕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的整车开发,到充电桩、BMS(电池管理系统)的研发制造,再到无人驾驶的产品研发,我始终没离开过这个赛道。”李博回忆,多年的技术积累让他敏锐察觉到传统充电模式的痛点和移动储能产品广阔的发展前景,2022年7月,他与合伙人共同创办“坤小润”,聚焦自动驾驶与智能网联、新型储能、智能充电、云控平台与大数据等领域,打造移动储能、移动充电与商用车无人驾驶等综合解决方案。

“我们是全国第一批、西部地区第一家专注新能源汽车移动储充产品研发制造的企业。”谈及企业定位,李博语气中满是自豪。

带着“让能源更自由、让充电更简单”的愿景,这支团队正式踏上创业路,目标直指传统充电“车找桩”的核心痛点,构建更安全、便捷、高效的能源补给新生态

工作人员通过“云控平台”查看移动充电车运行情况。

储充车“瘦身”升级 四度迭代破难题

走进位于西咸新区能源金贸区上林路(南段)的坤小润研发制造基地,眼前一派忙碌景象:研发工作室里,工程师们围着设计图纸激烈讨论,为新产品优化方案;生产车间内,工人正有条不紊地组装“无人驾驶储充车”,技术人员则对新下线的储充车调试储能容量。

李博介绍,目前,坤小润的核心产品包括移动充电车、充电机器人、全系列直流充电桩、无人车线控底盘等,已形成多元化产品矩阵。

“移动充电车的研发难在哪儿?”面对记者的疑问,李博直言:“这是一项跨学科的系统工程,涵盖自动控制、车辆工程、软件开发、电力电子、通信工程等多个领域,对复合型人才和技术整合能力要求极高。”

从2022年10月首代产品问世,到今年4月最新一代迭代完成,坤小润的移动充电车已历经4次升级。“最早的线控底盘产品宽130厘米、长180厘米,体形偏笨重;现在的最新款缩至宽90厘米、长160厘米,灵活性大幅提升。”李博解释,移动充电车的核心优势是“自主找车”,但还有一些应用场景是光线昏暗、路况复杂、空间较为狭小的室内车库,“体积越小,越能适应多样场景;可若一味压缩体积,又会牺牲电池容量,影响补能效果——这是我们必须平衡的难题。”

为破解“小体积”与“大容量”的矛盾,团队进行了大量探索:最初采用通用零部件组装,无法精准控制尺寸。后来,他们决定自主研发专用零部件,并反复进行耐久测试。同时,优化技术方案,强化场景适配性,最终在保障可靠性的前提下,实现了体积的“减法”与性能的“加法”。

此外,充电车在自动驾驶过程中,安全防剐蹭至关重要。对此,坤小润为移动充电车搭载了融合感知技术,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确保行驶中能与其他车辆保持安全距离,精准停靠待充车辆旁。目前,这款移动充电车最大储能容量达144度,能以5公里的时速在部署区域自主完成“找车充电”服务。

啃下技术“硬骨头”充电机器人将登场

“我们是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实现智能充电场站‘固定充电桩+移动充电桩’全场景商业运营的科技企业。”李博的这句话,背后是强大的人才支撑。

坤小润汇聚了一支40余人的“跨界融合”团队,成员均来自新能源汽车、自动驾驶、数字能源、智能体开发等领域,拥有多年从业经验——其中研发和技术人员占到了员工总数的80%,成为技术攻关的“核心引擎”。

成立3年多来,坤小润不仅在新能源汽车移动储充领域的商业化落地中走在行业前列,更在技术创新上引领赛道发展,累计取得无人驾驶、线控底盘、电子电气架构、云控平台等40多项知识产权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坤小润自主研发的线控底盘,具有“小尺寸、大承载”的“独家优势”,在同尺寸下实现“承载能力最大化”——市面上绝大部分产品承载只有500-850公斤,而坤小润的线控底盘最大承载能达到1.8吨。

“我们的移动充电车不仅实现真实场景的落地应用,同时,还是行业内首家在国内各大展会上,用商品车实现真实场景无人驾驶运行的企业,让‘无人充电’从概念变为可触摸的现实。”李博兴奋地说。

除了移动充电车,坤小润团队还成功研发出更先进的“充电机器人”,打造“无感充电”新模式。“车主停好车就能离开,不用任何操作。”李博介绍,充电机器人可自主定位待充车辆,通过远程后台操作开启充电口盖,再由机械臂精准对接充电口;充电完成后,会根据车主预设的电量需求自动停止,关闭口盖后自主离开。目前,这款充电机器人正在进行内测,未来也将会进行商业化的部署应用。

“跑遍”海内外 绘就补能未来新图景

“最近,我们从新闻报道中看到国庆中秋假期很多新能源车主的吐槽,有车主提议在高速服务区增加固定充电桩,但这会带来新问题——非节假日期间,车流量小,大量充电桩会闲置,难免造成资源浪费。”李博表示,移动充电车恰好能解决这一矛盾:高峰期可调度至高速服务区应急增援,平峰期则转战城市商业体、景区等需求集中区域,实现“哪里需要就到哪里”的灵活部署,不挑时间、不限环境。

相较于传统固定充电桩,移动充电车的优势更显突出:一方面,它打破了“充电车位与充电桩强绑定”的限制,避免因燃油车占位导致的“有桩用不了”;另一方面,在电网容量有限的情况下,移动充电车可在用电低谷期蓄能、高峰期放电,大幅提升电网使用效率。

从“车找桩”到“桩找车”的转变,不仅解决了燃油车占位、充电桩分布不均、电力增容难等问题,更契合当下“懒人经济”趋势——车主通过小程序一键呼叫,就能坐等充电服务,大幅减少排队时间成本。

如今,坤小润的移动充电车已在多地“开花结果”:在西安,凯德广场·御锦城、周至某物流园已部署应用;在省内,宝鸡眉县某度假村、咸阳泾阳万达广场等场景投用;省外则覆盖了内蒙古、海南、新疆、山东、浙江、湖北、广东、天津等多个省(区、市);天津高速、湖北高速的部分服务区在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已给不少新能源车主带来充电新体验。同时,产品还出口到南美,中东某国的订单也在赶制中。

从住宅小区、高速服务区,到商业综合体、物流园区、旅游景区、加油站,坤小润的移动充电车正从西安“跑”向更远方。

“我们的‘云控平台’汇集运营中的信息流、数据流、资金流、业务流,沉淀车主的消费行为、使用习惯等数据,这些都是未来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资产。”李博表示,接下来,坤小润将继续精进技术,扩大国内外市场布局,同时加强与用户的交互,让更多新能源车主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体验。

未来,当更多“会跑的充电桩”穿梭在城市大街小巷、商场车库或是高速服务区,新能源车主不用再为找桩排队焦虑,绿色出行的每一段路,都会更安心、更顺畅。这份“移动补能”的创新,也将进一步助推西安新能源汽车产业跃升,为这座城市的绿色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来源:文/图 西安报业全媒体首席记者 吕聪 

编辑:陶文

审核:彭彭

出品:西安报业传媒集团

西安报业·西安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抄袭、摘编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比亚迪“海狮06速度”震撼车市... 10月31日,比亚迪海洋网旗下“高能超享SUV”海狮06在上市第一百天,正式迎来第十万辆整车下线。这...
电车复购率近百分百背后:里程焦... 近期一项针对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调查显示,超过98%的电车车主在换购时仍会优先考虑电动汽车。这一数据初看...
为什么是欧拉5,成为了长城“猛... 长城纯电的开路先锋,小车,也有大野心。 用七年时间,从“更爱女人”走向“全球城市精品”,欧拉完...
鸿蒙赋能天籁,燃油车智能升级,... 央视财经“风云汽车”携手东风日产与华为乾崑,在华为园区共同打造了一场以“燃油车智能化的新答案”为主题...
比亚迪深化“纯电+混动”双线布... 在近日开幕的2025东京车展上,比亚迪以“ONE BYD”为主题,携乘用车与商用车全线产品重磅亮相,...
纯电TT具现化,奥迪Conce... 近日,奥迪为Concept C举办了一场试驾活动,媒体记者首次在意大利多洛米蒂山旁边的封闭道路上,试...
原创 一... 天然气清洁能源是目前商用车中占比比较大的能源类型,尤其是在气价动辄低至三块七八的西北地区,一辆优秀的...
比亚迪宋家族OTA升级来袭,老... 比亚迪近日通过官方渠道宣布,针对宋家族多款车型启动新一轮OTA升级。此次升级覆盖宋L DM-i天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