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宣布达成D轮20亿元融资,资金将用于加大AI研发投入、推动L4自动驾驶应用落地。此轮投资方阵容引人注目,不仅有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还包括广州广花基金等。
北京、广州两地AI产业资金集体加持,由此透露出两点关键信息:一是对自动驾驶这一前沿技术领域的看好,二是对滴滴自动驾驶规模化应用充满信心。
2025年,全球及中国Robotaxi服务市场规模增长势头强劲,预计2035年分别有望达3526亿美元、1794亿美元。国际方面,Waymo在美国持续扩大全无人驾驶服务半径,特斯拉也逐步开放Robotaxi服务,自动驾驶赛道正处于从“单点突破”向“体系竞争”转变的关键期。
国内的自动驾驶赛道布局也明显加速,各家都想尽快“分一杯羹”,如小马智行、文远智行、萝卜快跑等更是将2025年视为关键扩张之年。相比之下,作为国内最早布局的公司之一,滴滴自动驾驶近年来显得更加低调。
为何是滴滴能拿到北京广州两地的罕见“门票”?
滴滴自动驾驶没有一上来就大规模商业化,而是深耕技术选择更谨慎的路线。据了解,自2016年组建研发团队以来,滴滴已完成全栈核心技术自研。今年在北京、广州启动的全场景无人测试中,滴滴自动驾驶车辆在早晚高峰、黄昏逆光、深夜及恶劣天气下均表现稳定,全天候服务能力日趋成熟。
此外,滴滴与广汽埃安合作的前装量产L4自动驾驶车正严格按照汽车全流程标准进行验证,预计2025年底下线交付。滴滴自动驾驶构建的自动化智能运营系统慧桔港,进一步提升了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和运营效率。
网约车头部平台的光环之下,滴滴自动驾驶更坚信“负责任的科技创新”。随着自动驾驶技术逐步落地,未来网约车行业将逐步过渡到“人机协同”阶段:无人车可弥补短途、夜间、偏远区域的运力缺口,降低疲劳驾驶带来的安全隐患;人类司机则提供更灵活、有温度的服务。二者协同发展,让“叫车更快、体验更好”吸引更多用户使用网约车,从而实现出行市场规模继续扩大,司机收入机会更多。
这种稳健的打法或许正是滴滴更受青睐的重要原因。
“自动驾驶行业正进入快速发展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副主任公维洁认为,包括自动驾驶在内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已经迈入产业升级转型的“S曲线”,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公维洁表示,北京、广州的自动驾驶科技公司和传统车企发展活跃,投资滴滴自动驾驶将推动两地产业发展。另一方面,自动驾驶作为新鲜事物和新兴产业,在大规模落地过程中,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形成合力,持续攻坚与协同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