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淼
美编 / 沈谨瑜
出品 / 网界财经
10月11日,滴滴自动驾驶正式宣布完成D轮融资,融资总额达20亿元。
这笔资金将全部投入到AI研发和L4级自动驾驶应用落地中,这不仅是滴滴自动驾驶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也为整个中国自动驾驶行业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下,自动驾驶行业正从技术验证向商业化落地迈进,头部企业的每一步动作都影响着行业走向。
滴滴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在自动驾驶领域布局近十年,此次融资既有政府背景基金的加持,也有产业资本的深度参与,足以看出市场对其技术实力和商业化前景的认可。
随着资金的到位,滴滴在AI算法迭代、量产车型交付和运营场景拓展上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未来有望带领出行行业进入更安全、更高效的智能时代。
01
多方资本加持 彰显行业认可度
滴滴此次D轮融资的投资方阵容相当亮眼,既有来自北京的政府背景基金,也有长期合作的产业资本,还有滴滴自身的投入。
其中,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北京信息产业发展投资基金、北京市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这三大北京基金的加入,意义重大。
这些基金代表了地方政府对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产业的战略布局,它们选择投资滴滴,说明滴滴自动驾驶的技术路径和发展方向,与北京市打造全球人工智能高地、建设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的规划高度契合。
广汽集团和广州广花基金的持续跟投也值得关注。广汽集团从2021年就开始支持滴滴自动驾驶,2024年还领投了滴滴的C轮融资,这次再次参与D轮,足以证明双方合作的深度和信任度。
事实上,滴滴和广汽早已不是简单的投资关系,2023年双方就联合发布了“AIDI计划”,2024年还成立了合资公司“广州安滴科技”,专门推进L4级自动驾驶车型的量产。
这种“技术+制造+资本”的深度绑定,让滴滴在自动驾驶量产环节有了坚实的保障。
从滴滴自动驾驶的融资历史来看,自2020年完成首轮超5亿美元融资后,后续几乎每年都有新的资金注入。算上这次20亿元D轮融资,滴滴自动驾驶公开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100亿元。
对比行业内其他玩家,小马智行、文远知行截止IPO的公开融资额分别为93亿、79亿,滴滴在资金储备上明显更具优势。
充足的资金不仅能支撑滴滴在AI研发上的持续投入,还能加速车队扩张和场景测试,为后续商业化落地打下坚实基础。
02
双轮驱动 从测试走向实用
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积累,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在2016年,滴滴就组建了专门的自动驾驶研发团队,2019年更是将这个部门升级为独立公司,专注于L4级技术研发和应用。
经过近十年的打磨,滴滴在AI、量产和运营三个关键领域都有了深厚的积累,如今正一步步将技术转化为实际应用。
在AI研发方面,滴滴的核心优势在于海量数据和快速迭代。作为中国最大的出行平台,滴滴在网约车运营中积累了大量真实的交通数据,这些数据经过脱敏处理后,能为自动驾驶AI模型提供充足的“养料”。
目前,滴滴已经构建了高效的数据闭环系统,从路端采集数据,到云端训练模型,再到车端部署算法,整个流程高度自动化。
而且滴滴还在不断探索更先进的技术,比如在预测模块采用基于Transformer的深度学习模型,追求“每天一个小版本,每周一个大版本”的迭代速度,这让滴滴的自动驾驶系统在应对复杂交通场景时越来越智能。
在L4级自动驾驶应用落地方面,滴滴今年的进展格外亮眼。在北京和广州,滴滴已经开启了全场景、全无人测试,无论是早晚高峰的拥堵路况,还是深夜的空旷街道,甚至是骤雨天气,滴滴的无人车都能稳定运行。
更值得期待的是,滴滴和广汽埃安联合打造的新一代前装自动驾驶车,计划在2025年底交付,之后会在北京、广州等地开展示范应用。
这款车可不是简单的“改装车”,而是从设计之初就融入了滴滴的自动驾驶技术,搭载了滴滴自研的硬件平台和“虎鲸”高性能计算平台,传感器配置也相当豪华,能实现360度无死角感知,安全性和可靠性都有大幅提升。
运营方面,滴滴更是发挥了自身的天然优势。作为运营过亿订单的出行平台,滴滴对城市交通潮汐规律、运力调度逻辑都了如指掌。
现在,滴滴把这些经验用到了自动驾驶上,比如根据网格内的交通状况调整无人车的部署密度,参考“网格员”的分配情况设置换电站和充电桩,这些都让自动驾驶的运营效率更高。
而且滴滴还推出了24小时自动驾驶自动运维中心“慧桔港”,通过五大中心的协同,进一步提升了无人车的安全性和运营效率。
目前,滴滴自动驾驶的无人车已经在试点区域安全运行超过1700天,从2020年在上海推出载人测试服务以来,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运营经验,这些都是其他自动驾驶公司难以复制的。
03
引领产业拐点 开启智能出行新未来
滴滴此次D轮融资,不仅对自身发展意义重大,也给整个中国自动驾驶行业带来了积极影响。
现在,国内AI与算力体系不断完善,L4级自动驾驶正从技术验证阶段迈向应用落地阶段,滴滴的动作无疑加速了这个进程,预示着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正进入“从实验到商业”的关键拐点。
从行业竞争格局来看,目前国内自动驾驶赛道玩家众多,百度萝卜快跑、小马智行、文远知行等都在积极推进技术研发和商业化。但滴滴的优势很明显,它不仅是技术研发者,还是未来最大的应用场景拥有者。
滴滴现有的数亿用户和庞大的出行网络,能为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提供天然的流量和场景,这种“技术+运营+场景”的铁三角模式,让滴滴在商业化落地时少走很多弯路。
比如未来滴滴可以将Robotaxi无缝接入现有出行网络,通过混合派单的方式,让人类驾驶车辆和无人车协同服务,既满足用户需求,又能逐步扩大无人车的运营规模,这种模式比从零开始构建新出行网络要高效得多。
从产业协同来看,滴滴和广汽的合作也为行业提供了很好的范例。自动驾驶不是单一企业能完成的事,需要技术公司和车企深度配合,从车型设计、量产制造到后续运营,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协同。
滴滴和广汽通过成立合资公司、联合研发车型的方式,打破了技术和制造之间的壁垒,让自动驾驶量产变得更高效。这种模式也带动了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比如传感器、计算平台等供应商都能从中受益,形成良性的产业生态。
总结
滴滴融合多方力量 自动驾驶离日常出行更近一步
滴滴这次20亿D轮融资,不是一次简单的“拿钱”,而是自动驾驶行业从“技术验证”走向“商业落地”的重要信号。
它背后是“政策+产业+企业”的三方合力,钱要花在AI研发和L4落地的“刀刃”上,而滴滴近十年积累的“技术+运营”优势,又能确保这些钱花得有效果。
对行业来说,滴滴的进展会带动整个自动驾驶赛道的加速,其他企业会跟着加大研发投入、推进量产落地,最终让自动驾驶从“少数城市的试点”,变成“更多城市的日常”。
对普通用户来说,2025年底滴滴和广汽合作的无人车交付后,在北京、广州等地就能打到真正的L4级无人车,未来出门可能不再需要等司机、看路线,坐进车里就能直接到达目的地,出行会变得更安全、更高效、更省心。
自动驾驶不是遥远的“未来科技”,而是正在一步步走进我们生活的“现实”。滴滴这20亿融资,就是推动它走近我们的“加速剂”,未来的出行,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