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时间拨回到五年前,问一句“十万以内买什么车最稳?”
很多老司机恐怕都会脱口而出:飞度、威驰、致炫、POLO……
理由也很简单——省油、省心、保值,不用想太多就能闭眼入。
可现在呢?
兵败如山倒,最近半年的销售数据或证明了,中国不再需要“小型油车”了!
提到这个问题,渔鸥人可能觉得我在“危言耸听”。
毕竟,在不少人心里,像飞度、POLO这种小型车,是无数家庭的“第一台车”,更是合资车的“口碑担当”。
可现实是,神车也扛不住大势的变化。
飞度的例子最典型。
七八年前,它月销轻松过1.5万辆,二手车三年还能卖到新车七成的价格。
那时候,它代表的是“入门即巅峰”:十万以内,没有比它更稳的选择。
可今年上半年,全国卖了2578辆,最近1个月甚至只有23辆——这已经不是冷清,而是濒临边缘化。
大众POLO、本田LIFE更惨,半年累计甚至不到1000辆,直接跌到边缘化的境地。
你以为是价格太高了, 所以大家不买?
但事实恰恰相反:飞度从9.78万跌到8万出头的裸车价,POLO更是跌到和国产小型纯电车一个水平。
换句话说,它们早已把“价格武器”用到极致,可依然没能换来市场。
这才是真正让人扎心的地方:不是车厂不愿意卷,而是市场根本不再需要这类小车了。
要说为什么会这样?
其实并不是新能源车补贴太猛、小型油车一点竞争力都没有,而是:
这类车的“价值支点”正在被全面掏空。
说白了,以前大家买这种小车,是因为没得选,a 级以上的车太贵了。
哪怕只是想买辆大一点的紧凑型轿车,预算也要直接上探到12万甚至15万起步——
空间虽好、动力虽强,但不是普通家庭能随便入手的。
而像飞度、威驰、POLO这些合资小车,恰好填补了“10万元以内”的刚需通勤市场——
它们省油、保值、代步稳,成为了无数打工人、年轻家庭的“第一辆车”。
但现在不一样了。
新能源车的大规模下探,把10万级市场直接“炸开了”。
比亚迪秦PLUS DM-i,不到8万就能落地,B级空间、7秒多的零百、每公里油耗低到吓人;
海豹06 dm、吉利银河L6,统统拉到8万出头,动不动就标配360、全景天幕、L2辅助…
你用买飞度的钱,能买到更大、更强、更有配置的“准家用车”。
而对于原本就想买小车通勤的用户,海鸥、宏光MINIEV、吉利星愿这些纯电小型车,同样3-8万区间——
智能化、颜值、用车成本统统在线,补贴没了照样能打。
换句话说:无论你是预算有限,还是通勤刚需,现在都有更具性价比的替代选项。
这就是小型油车越来越被边缘化的核心——不是它不行了,而是它的“生存空间”正在被彻底压缩。
此外,从小型油车的定位来看,它的存在感也越来越尴尬了。
因为大家买小油车,本质上就是图个便宜省油、买菜代步,基本不跑高速、不拉人载货——
但问题是,在“只跑市区”的场景下,纯电车的优势完全碾压。
你想啊,城市通勤工况下,电车不仅没有发动机噪音,起步还更快、更顺,关键是用车成本低得离谱——
像比亚迪海鸥,充满一次电也就十几块钱,哪怕天天通勤,一个月电费可能都花不到100元。
而油车呢?7毛一公里起步,每周一箱油跑不了几天。
更别说配置层面了:
HzR.np63.iNFO659|HzR.9090t.iNFO659|HzR.lizeze.iNFO659|HzR.x0247.iNFO659|HzR.d8833.iNFO659|HzR.lsdcom.iNFO659|HzR.22zen.iNFO659|HzR.0087w.iNFO659|HzR.pz686.iNFO659|HzR.jhkj05.iNFO659|Dor.np63.iNFO659|Dor.9090t.iNFO659|Dor.lizeze.iNFO659|Dor.x0247.iNFO659|Dor.d8833.iNFO659|Dor.lsdcom.iNFO659|Dor.22zen.iNFO659|Dor.0087w.iNFO659|Dor.pz686.iNFO659|Dor.jhkj05.iNFO659|现在的小电车动不动就是中控大屏、手机App远程控制、车内语音、自动驻车、360全景影像——
反观不少合资小油车,倒车影像还得加钱选,连车机都要靠“手机投屏”凑活,开起来的体验感差得太明显。
说白了就是:
如果只是日常买菜、接娃、代步跑跑近路——现在的小型电车不光更省心,甚至还更好开、更舒服。
这就让小型油车陷入了一个死循环:
它既没技术优势,也没体验优势,更没价格优势,只能眼睁睁看着“从刚需变成多余”。
总的来看就是:
曾经靠“省心省油”打下江山的小型油车,如今却成了“没人要的孤岛”。
不是它们不好,而是“好”已经不够用了。
因为现在的消费者,不再满足于一辆“能开就行”的车,而是在用“10万元预算”,追求尽可能全面的体验。
空间要大一点、配置要高一点、质感要好一点、最好还能快一点、静一点、省一点——
小型油车做不到,就只能被时代淘汰。
这不是某个品牌的问题,也不是哪个产品的问题,而是整个汽车市场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