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名在A公司已经干了三年,月薪6k。
随后,小名拿到了一份B公司的offer,月薪10k。
综合考虑之后,小名觉得A公司的平台不错,如果A公司能给自己涨薪到9k的话,就继续留在A公司。
于是,小名就去找老板谈涨薪的事。
老板和他以及HR负责人讨论之后,告诉小名,按照公司的规定,只能每年4月份涨薪,而且如果不升值的话,涨薪幅度不会超过8%。
并且,明确的告诉小名,虽然小名这三年表现很优秀,但是目前看来,明年不会有什么升职的机会。
就这样,小名离开了A公司,接受了B公司月薪10k的职位。
小名提了离职申请之后,A公司就开始着手招聘新的员工来替补小名的岗位。
经过一段时间的招聘,最终招到了合适的人选小王,不过月薪不是6k,也不是9k,而是11k。
并且,这个新员工的工作经验和之前离职的小名差不多。
这样一来,问题就来了。
为什么公司宁可花11k的月薪招一个新员工,也不愿意花9k留住一个老员工?
新人薪资倒挂老人?这事,其实“挺合理”
在普通员工眼里,新人薪资比老人高,像是新人抢了老员工的升职加薪机会;
可在管理层眼里,却不是那么回事。
向外招人时,薪资标准是对标的市场行情,市场上给这类人开多少,公司就得跟着出多少。
内部调薪,参考的则是员工当下的工资——要不要涨、涨多少个百分点,全得围着现有薪资来定,没那么多“随行就市” 的灵活度。
这根本是两套不同的体系在驱动决策,逻辑完全不一样。
而且,很多管理层都觉得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对新人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给新人多开点薪资挺合理的。
可老员工呢?相处时间久了,管理层看不到老员工的好,眼里全是毛病。
基于以上种种,新人倒挂老人的事在职场上并不罕见。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好涨那就不涨了
回到开头的例子,小名离职前,他所在的部门里,除了直属经理,算上他一共三个同事—— 小名、小丁和小李。
这三人的岗位级别、工作内容完全一样,就连月薪也没差多少,基本都在6000 块上下浮动。
虽然大多数企业有相关的规定,员工之间不能相互打听或者透漏各自的薪酬。
但是,实际上,相处时间一长,通过酒桌等各种场合,大家一般都知道自己的薪酬在同一个部门处于什么样的水平。
假设,公司同意将小名的月薪增加至9k,小丁和小李要不了半年,就会知道小名的薪水远远高于他们。
如果他们觉得自己有要求增加薪水的资本,也会去找公司沟通,希望增加薪水。
不患寡而患不均。
公司从外面高薪招个新人,顶多算“外聘的待遇不一样”,大家心里还能接受;
可要是团队里有人突然升职涨薪,谁都觉得自己为团队没少出力,贡献也不小,心里难免会犯嘀咕:“凭啥升职涨薪的是他,不是我?”
所以给员工涨薪真不是拍脑袋就能定的事。
不少企业干脆就“退一步” 了:既然这事儿这么难搞,那干脆就就不涨了。
说他们 “抠门”,确实有这方面原因,但更核心的问题,其实是企业的管理水平跟不上 —— 连一套公平、合理的薪酬调整机制都建不起来,只能用 “不涨薪” 来回避问题。
制度设计堵漏洞,平复人心有套路
小名的案例,本质上是说明企业缺乏一套“能打通内外标准、衔接新老利益” 的制度体系。
很多企业也因为“留不住老员工却要高价招新人”这事发愁。
其实合理的薪酬设计搭配任职资格体系,正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核心抓手。
以华为的任职资格体系为例:
毕业生入职有一年保护期,期满后通过任职资格认证定薪—— 能力够的能从 12000 涨到 15000,不达标则可能降到 8000。
这套逻辑下,新老员工的薪资差距不再靠 “入职时间” 或 “管理层喜好” 决定,而是靠 “能力等级” 说话。
像小名这样的老员工,若公司有明确的任职资格标准,他完全可以通过达标实现涨薪,不用等“4 月调薪” 或 “升职”;
而新人入职时,也会按任职资格等级定薪,因为岗位有明确的能力分级,薪资跟着等级走,内外标准统一了,就不会盲目跟风市场高价。
再说薪酬体系的公平性。
很多企业说到人才激励,就只能想到薪酬和福利。
但在目前这个阶段,企业预算有限,涨薪也很难真正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所以要把人力资源各版块充分、系统地应用起来,建立一套合格的薪酬体系,覆盖内部公平、外部公平、个体公平。
内部公平靠“岗位价值评估”,比如小名所在的岗位到底值多少钱,先通过评估确定级别(比如 “专员岗” 对应 5-7 级薪酬),避免同岗不同酬的混乱;
外部公平靠“市场调研”,明确岗位中位值(比如 “专员岗” 市场 50 分位是 8k),招聘时不用为了抢人硬给到 11k,内部调薪时也不用卡在 6k 不动;
个体公平靠“任职资格”,同样是专员,小名能力达标升到 7 级拿 9k,新人能力只够 5 级拿 6k,差距有依据,同事之间也不会觉得“不均”——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要达到更高的任职资格等级,也能涨薪。
所以对于人才激励,希望企业有点耐心,补一补管理课程。
之前的企业,业务发展太快,管理跟不上,而未来几年,企业都要抓内功,这个内功就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