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听云霭
编辑 | 听云霭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中国就用了三年时间,先后超过韩国、德国、日本。
2021年才出口202万辆,2022年涨到311万辆,2023年直接冲到522.1万辆,这速度在汽车圈里真是少见。
想必大家更关心的是,这么多中国车,到底是谁在买?咱们的车又凭啥能让外国人愿意掏钱?
信息来源:2024-02-02中宏网《首超日本!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位居全球第一》
中国车在国外被买爆了
先看2023年买中国车最多的十个国家,这里面最让人意外的是俄罗斯,简直是“中国车迷”。
就这一个国家,给中国汽车出口多贡献了近80万辆,占了咱们全年出口增量的42%,相当于“半条腿”撑起了增长。
俄罗斯自己的品牌拉达虽然还排第一,但第二到第七名全是中国牌子:奇瑞占了11.2%的市场份额,排第二;哈弗10.6%,排第三;就连新能源车,俄罗斯人买得最多的也是中国的极氪。
算下来,中国车已经占了俄罗斯新车市场的一半(51%),有俄罗斯经销商说,2024年这比例可能会涨到80%,到时候俄罗斯路上八成都是中国车。
为啥俄罗斯突然买这么多中国车?主要是欧美不让卖车给俄罗斯了。
以前俄罗斯人爱买欧洲、日韩的车,2023年这些牌子的份额掉得厉害:欧洲从18%降到4%,韩国从18%降到6%,日本从12%降到5%。
除俄罗斯之外,墨西哥同样表现出色。
六年前,中国汽车于墨西哥市场的占有率尚为零,至2023年,这一比例飙升至25%,这意味着在墨西哥每售出四辆汽车,便有一辆来自中国。
到2023年底,已经有12家中国车企、39个品牌进了墨西哥,2024年前两个月,中国车在墨西哥的进口量就有7.3万辆,快占当地进口总量的一半(48.2%)了。
欧洲市场也不能忽视,咱们每出口10辆汽车,就有近4辆卖到欧洲,占了总出口量的38%。
要知道欧洲人对汽车要求特别严,不管是品质还是安全,能让他们买账,说明中国车真的不是只靠低价。
其他地方也有不少回头客:澳大利亚人最爱买名爵,2023年买了5.8万辆;新能源车领域,比亚迪占了澳大利亚14%的份额,排第二(第一是特斯拉,占53%)。
东南亚的泰国更夸张,新能源车市场里80%都是中国品牌,比亚迪元PLUS在当地卖得特别火,成了“爆款车”。
信息来源:2024-12-29新华网《中国新能源车自信“出海”“圈粉”世界》
靠的是“便宜又实在”
很多人以为中国车只卖低价,其实不全是,但“性价比高”确实是咱们的大优势。
2023年出口量前十的中国车,大多是普通人买得起的车型:名爵ZS、特斯拉ModelY、奇瑞瑞虎7、特斯拉Model3、名爵4EV、奇瑞瑞虎5X、欧萌达、名爵5、缤越、元PLUS。
除了特斯拉的两款车,其他车在国内的价格基本都在10万元左右。
比如卖得最好的名爵ZS,8万到9万就能拿下;名爵5和缤越更便宜,6万就能买到手。这个价格,比同级别的日本、韩国车便宜不少,对国外消费者来说,“花少钱买好车”谁不乐意?
要说出口最厉害的品牌,得数上汽名爵和奇瑞。
名爵有三款车进了出口前十,2023年全球卖了84万辆,连续五年都是中国汽车出口的“单品牌冠军”,说是“中国车出口之王”也不为过。
还有个趋势值得关注:新能源车卖得越来越多。
2023年中国出口了120万辆新能源车,虽然只占总出口量的25%(四分之一),但比2022年多卖了17万辆,增速很猛。
以后外国人买中国新能源车,可能会越来越常见。
中国车不是突然火起来的,能在全球卖爆,也是有原因的。
疫情那几年,很多国家的汽车厂都停了——日本、韩国缺芯片,造不出车;欧洲缺钢材、橡胶,成本涨得厉害。
别人造不出,咱们能造出,还能保持低价,性价比优势一下就出来了,自然能抢下更多市场。
而且前面也说了,欧美不让卖车给俄罗斯,中国车正好补了这个空。
虽然这有点“偶然”,但也说明中国车能快速响应市场,别人不做的生意,咱们能做。
现在全球都在推“碳中和”,新能源车是大趋势。
中国新能源车发展了好多年,不管是技术还是产能都很成熟。
比如中国产的特斯拉Model3,成本比美国产的低65%;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还在车里加了智能大屏、AI互联这些配置,比同价位的外国车更“智能”。
比亚迪就是个例子,2023年它的车卖去了58个国家,出口24万辆,是2022年的3.34倍。
而且中国新能源车不是只卖低价,还在往高端走——2019年平均一辆才卖5000美元,2022年涨到2.2万美元;比亚迪汉在欧洲卖近50万人民币,是国内价格的两倍多,照样有人买。
现在比亚迪在泰国、以色列、新西兰这些国家,都是新能源车销量冠军,说明咱们的车能卖上价,也能赢口碑
信息来源:2025-09-18上观新闻《最新的行业趋势显示:中国车企从“技术输入方”转变为“技术输出方”》
别光高兴,这些问题还得解决
最明显的是“海外建厂”跟不上。
别的国家是“在当地造、当地卖”,既能避关税,又能降低运输成本;咱们现在主要还是“把车运到国外卖”,成本高,还容易遇到贸易摩擦。
最近比亚迪这些车企才开始在国外建厂,但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不一样的国家有不一样的需求,欧洲对汽车内饰的环保要求严,得用更环保的材料;赤道附近的国家天热,空调得更给力。
这些细节不解决,外国人用着不舒服,慢慢就不买了。
2000年前后,中国摩托车在越南特别火,占了80%的市场,但没几年就被日本摩托车打垮了——因为中国车企互相打价格战,偷工减料,质量越来越差,服务也跟不上。
现在中国车企出海,要是也这么干,最后只会把口碑搞坏,丢了市场。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拿第一,是个大好事,说明咱们的汽车产业真的变强了。
但这只是“开始”,不是“结束”。
从“出口大国”到“产业强国”,还得解决海外建厂、本地化、避免内耗这些问题。
中国新能源车已经有了先发优势,接下来能不能把这个优势变成“护城河”,让外国人提到中国车就觉得“好”,而不只是“便宜”?
中国汽车的全球化之路,任重而道远,但只要走对了方向,未来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