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4固态电池行业报告:锂电终局技术,产业加速落地
报告共计:36页
固态电池:锂电终局技术加速落地,新能源产业迎来新变革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当下,电池安全事故频发与能量密度瓶颈成为亟待突破的核心问题。而固态电池凭借高安全性与高能量密度的双重优势,被业内视为锂电池的终局技术选择,当前其产业化进程正加速推进,为新能源产业注入全新活力。
固态电池的核心竞争力首先体现在安全性能的根本性提升。传统液态锂电池因使用易燃电解液,存在热失控引发自燃、爆炸的风险,而固态电池以热稳定性强、不易燃的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从源头上降低了安全隐患。同时,固态电解质机械强度更高,能有效抵抗电池内部机械应力,防止锂枝晶穿透隔膜导致短路,其化学稳定性也可减少与电极材料的反应,全面应对机械滥用、电滥用、热滥用三大锂电池热失控诱因。
在能量密度方面,固态电池同样表现突出。它通过三大路径实现能量密度跃升:一是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液与隔膜,减少电池内部非活性材料,增加有效储能空间;二是固态电解质不易燃、不挥发且能承受更高电压,可兼容金属锂负极、富锂锰基等更高性能电极材料,提升正负极材料比容量与电压平台;三是无液态电解液的结构设计更紧凑,减少组件间空间,提高体积能量密度。此外,固态电池还具备出色的低温性能,在-20℃环境下表现远超液态电池,即便在-50℃仍能正常工作,解决了传统锂电池低温容量衰减、无法正常工作的痛点。
目前,固态电池产业呈现多技术路径并行发展的格局,不同技术路线各有特点与应用场景。从电解质类型划分,主要包括聚合物、氧化物、硫化物三大路线。聚合物固态电池拥有良好柔性与可加工性,适用于可穿戴设备等场景,但室温离子电导率低,对工作温度要求严格;氧化物固态电池离子电导率较高、热稳定性好,适合大规模生产,是当前半固态电池的主流技术路线,不过存在界面接触差的问题;硫化物固态电池离子电导率最高、电化学窗口宽且柔度可塑性好,被认为是全固态电池的潜在终局路径,但生产环境要求高,前驱体成本昂贵,短期内制约商业化进程。
海内外企业纷纷布局固态电池领域,推动产业化加速落地。海外方面,Solid Power、丰田、三星SDI等企业多选择硫化物路线,聚焦全固态电池研发。Solid Power已完成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试生产线安装,2023年向宝马交付首批A样产品进入装车验证阶段,计划2026年量产高能量密度产品;丰田作为早期布局者,拥有超千项固态电池专利,规划2027-2028年推出第一代全固态电池,续航里程超993公里,充电效率大幅提升。
国内企业则以卫蓝、清陶、宁德时代为代表,优先选择氧化物路线推进半固态电池研发与生产。卫蓝新能源的半固态电池已批量交付蔚来,适配150kWh车型;清陶能源与上汽合作开发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达368Wh/kg,搭载于上汽智己车型,续航超1000公里且充电12分钟可增加400公里续航;宁德时代2023年推出能量密度500Wh/kg的凝聚态电池,率先应用于民用电动载人飞机,同时前瞻布局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预计2027年小批量生产。此外,东风、蔚来、上汽等车企已实现半固态电池批量上车,进一步推动国内固态电池产业化进程。
值得关注的是,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新兴场景为固态电池开辟了新的成长空间。随着低空经济被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扶持政策密集出台,eVTOL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商业应用逐步推进。而eVTOL对电池能量密度、安全性、倍率性能要求极高,当前电池技术难以满足,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恰好契合其需求,有望在eVTOL领域实现批量应用,成为推动固态电池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固态电池的发展还带动了上下游材料体系的全面革新。在固态电解质领域,氧化物体系下锆、镧等材料需求增长,硫化物体系下锗元素迎来应用机遇,国内多家企业已布局固态电解质产能,推进技术产业化;正极材料向高镍三元、富锂锰基方向发展,富锂锰基理论克容量与电压平台远超传统材料,成本更低且安全性更好,成为全固态电池理想正极选择;负极材料遵循“石墨-硅基-锂金属”演进路径,硅基负极比容量达石墨十倍,锂金属负极更是下一代高比能电池的理想选择,固态电池体系可有效解决二者应用瓶颈;多孔铜箔凭借改善锂离子传输效率、提升安全性等优势,与固态电池适配度高,渗透率有望提升;铝塑膜则因软包叠片工艺更适配固态电池,需求将随之增长。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半固态电池作为过渡技术已实现规模化应用,全固态电池虽面临成本与技术挑战,但在企业持续研发与产业政策支持下,商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固态电池的普及不仅将推动新能源汽车续航、安全性能大幅提升,还将在储能、航空航天等领域拓展应用,为全球新能源产业发展开辟新赛道,引领能源存储技术进入全新时代。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36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
上一篇:“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三连跳! 泰达汽车产业迎来高质量发展“新纪元”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