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消息 ●长江商报记者 黄聪
毫末智行走向末路,员工被迫停工?
11月23日,有报道显示,据知情人士爆料,自动驾驶公司毫末智行于11月22日下午突然通知员工,自11月24日起无需到岗上班,赔偿机制及后续安排尚不明确。
天眼查显示,2024年,毫末智行共有243人缴纳社保,这与公司当前传闻有200多名员工基本吻合。有知情人士透露,对于停工后会发生何种调整,目前公司内部也没给出具体说法,可能是完全解散,也可能只是暂时停工,但复工日期还不清楚。
毫末智行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是一家致力于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
截至目前,长城汽车官方未就此事公开回应。
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显示,毫末智行7次融资金额约为20亿元,公司估值曾超过10亿美元。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以“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毫末智行虽推出自研创新技术,但未能转化为实际商业订单,性价比优势在激烈竞争中逐渐丧失。
魏建军、穆峰任董事
11月23日,有报道显示,据知情人士爆料,毫末智行于11月22日下午突然通知员工,自11月24日(周一)起无需到岗上班,赔偿机制及后续安排尚不明确。
一位接近毫末智行的人士透露,毫末智行运营已基本停滞,公关等职能部门处于空缺状态。截至目前,长城汽车官方未就此事公开回应。
有接近长城智驾部门人士表示,长城汽车智驾部门已在业务上基本剥离毫末智行的技术方案。
据了解,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11月29日,注册资本达1.53亿元,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前瞻部,是一家致力于自动驾驶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总部位于北京顺义。
股权结构显示,毫末智行由保定市长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持股27.52%,河北雄安长城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持股26.21%,张家港毫可永智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股11.8%。
高管中,毫末智行董事长为张凯,曾在长城汽车担任技术副总工程师、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部长等职务,主导了L3级别自动驾驶系统的开发。同时,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总经理穆峰均为公司董事。
毫末智行成立时,魏建军将其定位为“集团智能化战略的核心载体”。
官方网站上,毫末智行介绍,公司名称摘自《道德经》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喻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毫末智行的品牌口号也由此而来:千里智行,始于毫末。
从目前情况来看,毫末智行并未将自己的事业做大。
2024年2月22日,毫末智行宣布,公司获超亿元B1轮融资,此轮融资由成都武发基金投资,募得资金将主要用于毫末大模型等AI自动驾驶技术的研发投入,并助力成都武侯区打造中国领先的机器人示范区。
毫末智行还介绍,公司成立四年多来,已成为中国量产自动驾驶领军者。截止到2024年2月,毫末乘用车智能驾驶产品HPilot搭载车辆超过20款,用户辅助驾驶行驶里程突破1.2亿公里。毫末HP170、HP370、HP570三款千元级辅助驾驶产品,有着极高的性价比,可满足高、中、低价位不同车型的量产需求。
历史上,毫末智行一共获得7次融资,最早为2021年2月获得长城汽车天使轮融资。
2021年2月和2021年12月,毫末智行又获得了高瓴资本、首钢基金等3亿元融资,以及高瓴资本、美团战略投资部等近10亿元融资,公司估值也超过了10亿美元。
2024年4月,毫末智行获得了久智资本的3亿元融资。同年12月,公司获得了最后一笔融资,由张家港金茂创投投资,具体金额未透露。
据长江商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毫末智行7次融资金额约为20亿元。
被指开发进度滞后
在接连获得融资后,毫末智行曾一度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2025年2月,毫末智行董事长张凯和CEO顾维灏发内部信,披露了公司最新动态与未来规划。
内部信中,毫末智行表示,2024年毫末经历了非常艰难的一年。但毫末人始终坚信,“风雨过后,必见彩虹”。经过全体毫末人脚踏实地的努力,2025年开年,毫末迎来了多项积极的进展:获客户满意度认可,砥砺前行;融资进展顺利,未来可期;拿下商用车领域新订单,向前一步;小魔驼陆续落地十余座城市,春节前后再获多笔大订单。
对于开年大火的DeepSeek,信中提到,“DeepSeek成功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是,在人手、算力等资源都受到限制的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研发技术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从算法创新上找到突破口,最终取得全球瞩目的领先成果。”
内部信指出,DeepSeek的成功也是毫末一直提倡的战功文化,“希望每一位毫末人都能够以过硬的专业能力和超强的执行力,完成自动驾驶这一人工智能最具挑战的任务”。
有报道显示,除了长城汽车,毫末智行乘用车业务的另一个主要客户是现代汽车,负责后者的记忆行车与泊车功能。该项目原定于2025年8月交付,但内部员工透露“开发进度滞后,能否如期交付存疑”。
而另一项核心业务,曾被寄予厚望的末端物流小车“小魔驼”,2025年销售目标骤降,当前毫末智行既没有推出新车型,也没有扩产计划,业务似乎已进入“清库存阶段”。这与2021年宣传的“全球最大柔性制造基地(年产5000台)”形成明显的对比。
2025年6月,毫末智行被曝“地震级”人事动荡:董事长张凯身陷离职传闻,技术副总裁艾锐、产品副总裁蔡娜等核心高管早在4月便已相继离开。
天眼查显示,2024年,毫末智行共有243人缴纳社保,这与公司当前传闻有200多名员工基本吻合。有知情人士透露,对于停工后会发生何种调整,目前公司内部也没给出具体说法,可能是完全解散,也可能只是暂时停工,但复工日期还不清楚。
一位汽车行业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比亚迪、小鹏、理想等车企加大智驾研发投入,实现全栈自研,以掌握技术核心、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这挤压了第三方供应商的生存空间,毫末作为车企孵化平台,既缺乏外部供应商的中立性,又难敌车企自研的资源整合力。
该人士还表示,以“地大华魔”(地平线、大疆、华为、Momenta)为代表的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资金和规模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毫末智行虽推出自研创新技术,但未能转化为实际商业订单,性价比优势在激烈竞争中逐渐丧失。
视觉中国图
责编:Z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