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权之争:新能源车时代的公路养护新挑战
截至2025年年中,我国纯电动汽车的保有量已突破2553.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比例显著超过一成。这些日夜奔波在路面上的“零排放”车辆,却因无需缴纳燃油税,实际上并未为公路的维护贡献分毫。与此同时,交通运输部的研究数据令人忧虑:我国普通公路每年所需的养护资金高达约6000亿元,但实际到位金额仅能覆盖一半,留下约3000亿元的巨额资金缺口,公路养护的“钱袋子”捉襟见肘。
巨额资金窟窿的由来
公路的养护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国拥有世界第一的公路网总里程,高达549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近20万公里。如此庞大的基础设施,其维护成本不言而喻。
以经济发达的江苏省为例,2023年该省普通省道里程从3500公里大幅拓展至9000公里。即使新增路段按照农村公路标准进行养护,依然出现了15亿元的资金缺口。而对于中西部地区,由于地形复杂,山区、桥梁、隧道众多,加上频繁的雨水冲刷,公路养护成本更是居高不下。然而,地方财政的困窘使得这些地区在保障公路正常运转上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当前,公路养护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燃油税,每升汽油中约含1.52元的税费,这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年收入约2500亿元;二是地方财政配套,约为1000亿元出头。两者相加,仅能勉强凑足3500亿元,与每年6000亿元的养护需求相去甚远。
资金缺口的直接后果是道路状况的恶化。研究机构预测,若养护资金持续不足,国省干线的路况可能下降30%以上。路面开裂、坑洼,桥梁病害等问题将日益凸显,一旦延误修复,维修成本将成倍增长,陷入养护恶性循环。更令人担忧的是,养护不到位直接关联着交通安全隐患,如雨季路面积水、冬季路面结冰等,这些问题不容小觑。
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崛起与成本不对等
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市场。2025年上半年,全国新注册的新能源汽车数量达到562.2万辆,同比增长近28%。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占汽车总量的10%以上,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突破20%甚至30%。
需要明确的是,新能源汽车免于缴纳养路费并非政策的“漏洞”,而是源于当初燃油税改革时未能预见到电动汽车的迅猛发展。2009年取消固定养路费、转向燃油税时,全国新能源汽车数量尚可忽略不计,而如今,2500多万辆的保有量已是截然不同的规模。
账目清晰可见:一辆年行驶1.5万公里、百公里油耗8升的燃油车,其燃油税支出就超过1800元。而同等行驶里程的电动汽车,在公路养护费用上几乎为零。
更为关键的是,电动汽车由于搭载电池,其车身重量普遍比同级别燃油车高出20%至40%。一辆中型电动SUV可能超过2.5吨,而同级别燃油车可能仅为2吨。从物理学角度看,车重越大,对路面的损耗自然越大,理应承担更高的养护费用,但现实却恰恰相反。
这种成本不对等在营运车辆领域尤为突出。燃油出租车和网约车司机每月仅油费和税费就高达千元,而电动车司机则只需支付电费。这种巨大的成本差异不仅深刻影响着行业的车辆选择趋势,也让燃油车主的心情愈发复杂。
探索公平的收费模式
面对新能源汽车对公路养护贡献的缺位,如何设计一套公平合理的收费机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最直接的思路或许是分摊到电费中,但这在操作上存在诸多不便。家用充电桩与生活用电的混杂,意味着难以精确区分充电产生的费用。不过,对于公共充电桩而言,在充电费用中增设每度电0.1元至0.2元不等的附加费,在技术上完全可行。
更为公平且具潜力的方案是按行驶里程收费。利用北斗等高精度定位系统,可以精确计算每辆车的实际行驶里程,并据此征收费用。海南省曾对此进行过探讨,计划根据车型和路段设定每公里0.12元至0.3元的收费标准。这种方案的最大优势在于其精准性,跑得多交得多,跑得少交得少,真正做到了“用者付费”。同时,还能根据车辆损耗程度区分收费,重型车损耗大,收费标准自然更高,轻型车损耗小,收费标准则较低,符合公平原则。
然而,按里程收费也面临两大挑战:一是隐私保护问题,车辆定位数据涉及个人行踪,如何防止数据滥用至关重要;二是系统建设成本高昂,全国数千万辆汽车的设备安装和系统对接需要巨额前期投入。此外,信号盲区、数据篡改等技术细节也需周全考量。
政策制定不应“一刀切”。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处于从政策驱动向市场驱动的关键转型期,尽管技术日趋成熟,但市场信心仍需巩固。若此时突然开征养路费,很可能抑制部分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影响产业发展的整体大局。
稳步推进,寻找最佳平衡点
那么,何时征收、如何征收才更为适宜?
从车辆类型来看,可以优先考虑营运车辆。出租车、网约车、货运车辆等以盈利为目的的营运车辆,其道路使用成本本应计入经营成本,让它们率先承担养路费,阻力相对较小。而私家车则可以暂时延后,为市场留出充足的缓冲期。
从时间节点来看,2025年至2027年可作为试点阶段。海南若能成功实施按里程收费方案,上海、北京、深圳等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的城市亦可借鉴尝试,观察实际效果。至2028年至2030年,再考虑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并同步改革燃油车的税费体系,避免产生重复收费。
收费标准必须兼顾可接受性。若按每公里0.15元计算,一年行驶1.5万公里,总费用约2250元,略高于燃油车的燃油税(约1800元),但远低于燃油车一年的油费支出(超过万元)。这样的标准既体现了公平分担,又未完全削弱电动车的经济性优势,算得上是一个合理的平衡点。
同时,应明确将公交车、救护车、邮政车等公共服务车辆纳入豁免范围,体现政策的人文关怀。
结语
总而言之,对新能源汽车征收养路费,从长远来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趋势。3000亿元的资金缺口和2500万辆纯电动车的庞大规模摆在眼前,这个问题不可能长期回避。
关键在于如何收、何时收。这需要深入调研、稳步推进,既要确保公路养护资金的到位,又不能“急刹车”般地扼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找到这个微妙的平衡点,才是政策制定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