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泰资本
近日,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了《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需求标准(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各级单位在采购公务用车时,应优先选择新能源汽车。
具体包括三类车型:
纯电动汽车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含增程式)
燃料电池汽车(即氢能汽车)
这意味着,氢能车首次被正式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这项政策影响巨大——每年数千亿元的政府公务用车市场将加速向新能源转型,为整个行业树立新标杆。
其实,这并非孤立动作,而是国家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组合拳”之一:到2026年,车企的新能源汽车积分比例将提高到48%;公务用车中新能源车的比例不得低于30%。这些措施正合力推动行业从“靠政策扶持”转向“靠市场驱动”。
政府带头开电车、氢能车,不仅给车企吃下定心丸,也标志着公共用车绿色变革全面提速。
01
|政策力挺,燃料电池汽车靠政府采购“撑场面”
2025年3月,交通运输部等三部门出台新规,明确将氢燃料电池公交车纳入国家补贴范围,每辆更新车辆平均补贴8万元,直接推动这类车在政府采购中的应用。
在中央政策引导下,各地政府和国企也纷纷出手,大笔采购氢燃料电池商用车,主要集中在:
近期典型采购案例:
这些订单背后,是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项目即将在2025年收官。自“十四五”以来,在政策带动下,全国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已接近3万辆(截至2024年底)。
但现实并不乐观:今年前8个月,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同比暴跌超50%;全年销量预计不到7000辆,比往年还要下滑。
目前,整个行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市场规模小、成本高、产业链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直接采购成了关键支撑——不仅带来实实在在的订单,也推动技术迭代和产业链发展。
氢燃料电池车离市场化还有距离,眼下主要靠政府“买单”托底。政策支持仍在加码,但产业能否真正跑起来,还得看未来几年的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
02
|资本市场已经迅速反应
今年A股燃料电池概念股平均上涨38%,像凯美特气、中材科技等公司股价直接翻倍。11月以来,更有17只个股创出年内新高。
但热潮之下也有隐忧——部分股票冲高后大幅回调,比如壹石通、雄韬股份从高点下跌超20%,波动不小。
业绩分化也很明显:
这些公司近期都获得了机构密集调研,显示出市场对真实技术落地的关注。
这次政府采购政策的关键意义在于:给了行业一个“稳定订单”的预期。
目前燃料电池汽车最大的难题是:成本高、销量少、商业化难推进。政府带头采购,至少能让企业有持续生产、迭代和降本的机会。
而且,采购集中在公交车、环卫车等公共领域,这些车辆路线固定、运行时间规律,对加氢站依赖小,正好绕开了当前“加氢站太少”的短板。同时,政府采购对可靠性要求高,也会倒逼企业把产品做得更扎实。
简单说,政策不是万能药,但能帮行业“活下来、跑起来”——先稳住基本盘,再图长远发展。
03
|技术有进步,仍需政策“扶一把”
从技术角度看,这几年燃料电池其实进步不小:电堆成本从几年前的上万元/千瓦,降到现在的约1000元/千瓦;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已超90%,供应链越来越自主。
但问题出在“氢”本身——制氢、储氢、运氢、加氢这一整套环节的成本仍然太高。目前加氢站的零售价每公斤在25到70元之间,只有降到25元以下,燃料电池车才真正具备市场竞争力。
而全国加氢站数量刚过400座,主要集中在几个示范城市群,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直接拖累了车辆推广。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政府采购几乎都集中在公交车、环卫车、物流重卡等商用车——它们路线固定、有专属加氢保障,能绕开“找不到加氢站”的难题。
行业内部其实很清醒。有专家坦言:燃料电池汽车产业规模太小,经济性不足,市场竞争力有限;高压储氢瓶内胆材料、高端阀门等核心部件仍需技术突破;车辆的续航、可靠性、使用体验也还有提升空间。
说到底,这个行业还处在商业化初期,产销规模小,单靠市场很难撑起来。这时候,政府直接采购就显得尤为关键——不仅能带来实实在在的订单,还能推动技术迭代、降低成本,帮助整个产业熬过最艰难的“市场培育期”。
04
竞泰提醒:国家让公务车开上氢能车,不是为了秀技术,而是为了给整个产业链“续命+练兵”。这就像当年光伏、电动车起步时一样——先靠政策活下来,再靠市场跑出去。
对投资者而言,现在不是All-in的时候,而是精选有真实订单、技术壁垒和现金流能力的“幸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