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发电互补开发是当前及未来能源系统发展的核心方向,它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个涉及系统规划、市场机制和政策的系统工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与传统能源(如煤电、天然气、水电)的互补,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核心课题,旨在构建一个清洁、安全、稳定、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下面我将从多个层面详细阐述这种互补关系。
一、 为什么需要互补?—— 新能源的挑战
新能源(主要指风电和光伏)具有间歇性、波动性、不可控性的特点:
- 间歇性:依赖天气,有光才能发电,有风才能转。夜晚光伏出力为零,静风期风机停转。
- 波动性:出力变化快,一片云飘过,光伏出力可能瞬间下降70%;风速变化也会导致风机出力剧烈波动。
- 不可控性:无法像传统电厂一样根据电网调度指令“随时启动、随时增加出力”。
这些特性给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电网需要时刻保持发电与用电的实时平衡,频率和电压必须稳定在狭窄的范围内。新能源的大规模直接接入,如果没有配套措施,会导致:
- 调峰困难:用电高峰时新能源可能不出力,用电低谷时却大发电力。
- 频率失稳:出力的突然变化会冲击电网频率。
- 弃风弃光:为确保电网安全,被迫限制新能源发电,造成资源浪费。
二、 互补的主要模式与形态
传统能源凭借其稳定性、可控性和可调度性,恰好可以弥补新能源的短板。互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 调峰互补
这是最核心、最普遍的互补形式。
- 传统能源角色:作为调峰电源。
- 煤电:通过灵活性改造,使其能够在低负荷下稳定运行,并在新能源出力下降时快速爬坡增加出力。扮演“稳定器”和“压舱石”的角色。
- 天然气发电:启停速度快,调节灵活,是理想的调峰电源。可在几分钟内从停机状态达到满负荷运行,完美响应新能源的波动。
- 水电:特别是具有水库的抽水蓄能电站,是“巨型充电宝”。在新能源大发时,用多余的电抽水至上水库(储能);在新能源不足时,放水发电(释能),响应速度极快。
- 应用场景:在光伏发电量巨大的中午,降低煤电出力;在日落后的用电晚高峰,迅速提升煤电、气电或水电机组出力。
2. 结构互补
- 地域互补:中国西部、北部风光资源丰富,但负荷中心在东部沿海。通过特高压输电线路,将西部的“绿电”与东部的本地煤电、气电在受端电网进行互补,保障东部电力供应。
- 能源品种互补:构建风、光、水、火、储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基地”。例如,一个基地内同时有风电、光伏、煤电和储能设施,通过智能调度实现内部最优组合,再以一个稳定、平滑的功率曲线向电网送电。
3. 技术融合互补
- 火电深度调峰与灵活性改造:让传统的基荷电源(如火电)变得“能屈能伸”,为新能源让出发电空间。
- 光热发电:虽然属于新能源,但它自带储热系统,可以像传统火电一样稳定输出,甚至参与调峰,实现对波动性风光电的良好互补。
- 氢能:在新能源极度过剩时,用多余的电能制取“绿氢”,储存起来。在电力短缺时,可以通过氢燃料电池发电,或将氢气掺入天然气管道燃烧发电,实现跨季节、跨地域的能量转移和互补。
三、 实现互补的关键技术与体系
- 智能电网与先进调度系统: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超短期功率预测技术,精准预测未来几小时甚至几分钟的新能源出力。
- 调度中心根据预测结果,优化安排各类传统机组的启停和出力计划,实现“源随荷动”到“源荷互动”的转变。
- 大规模储能技术:
- 除了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锂电池等)发展迅速,可以快速响应,平抑新能源的秒级、分钟级波动,为电网提供调频服务。
- 需求侧响应:
- 通过价格信号或政策激励,引导用户在电力充裕时多用电(如给电动汽车充电)、在电力紧张时少用电,将负荷也变成一种可调度的“资源”,与电源侧形成互补。
新能源和传统能源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而是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相互依存、协同演进的伙伴关系。
- 未来愿景: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以灵活调节的传统能源(气电、改造后的煤电)为重要支撑,以大规模储能为核心枢纽,以智能电网为调度平台的新型电力系统。
- 发展路径:传统能源的角色正在从过去的“主力电源”逐渐转向“调节性和保障性电源”,其价值不再仅仅是“发了多少电”,更在于“在需要时能提供多大多久的稳定电力”,从而为新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消纳“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