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未来图景:能源技术展望特别报告(英文版)
报告共计:183页
2025年全球汽车产业未来图景报告核心内容总结
这份由国际能源署发布的报告,聚焦全球汽车产业在能源技术变革下的重大转型,深入剖析了产业格局、技术迭代、市场动态及竞争力提升路径等核心议题。
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生产地理格局、销售增长区域和消费技术选择三大根本性转变。中国引领了汽车生产的地理转移,2010 - 2024年汽车产量翻倍,占全球制造产能的40%,并在2024年超越欧盟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新兴经济体汽车销量占比从2000年的20%升至如今的50%,而发达经济体需求趋于平稳。电动汽车成为技术变革核心,2024年占全球新车销量的五分之一以上,预计当年每四辆售出的汽车中就有一辆是电动汽车,传统燃油车销量远低于2017年峰值。
汽车产业对全球经济意义重大,在主要汽车生产国贡献了2% - 6%的GDP,直接雇佣超1000万人,带动钢铁、铝等上下游产业大量就业。当前产业呈现明显的集群化特征,以上海、底特律、名古屋为代表的集群各具优势,其中上海拥有26家电池工厂,产能领先全球。
电动汽车的崛起重塑了产业链与供应链。中国和特斯拉等纯电动汽车制造商占据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的45%,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在国内外都具备成本竞争力,全球70%的电动汽车产自中国。电池是产业竞争的关键,中国企业掌控着约80%的电池相关组件制造产能,磷酸铁锂电池凭借成本优势逐渐成为主流,而电池成本差异也是各国电动汽车制造成本差距的核心原因之一。
全球电动汽车制造存在显著成本差距,中国凭借规模化生产、垂直整合、较低的电池价格等因素,在小型SUV等车型的生产上比发达经济体成本低30%以上。这种差距可通过技术革新、产能提升和供应链优化逐步缩小。
报告提出,提升电动汽车制造竞争力需聚焦五大战略方向,包括实现规模经济、扩大本土电池制造规模、优先发展具竞争力的电池化学体系、保障关键矿产供应链稳定以及降低能源成本。不同国家和地区需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制定适配的转型策略,以应对这场席卷全球的汽车产业变革。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