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张带大家聊聊自动驾驶圈的双响敲钟名场面,2025年11月6日,广州双子星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同日港美双重上市,却开盘即跌:前者收跌9.28%(538亿港元),后者暴跌9.96%(250亿港元),一倍市值差撕开路线分歧。
一边死磕L4全无人技术、死守核心城市,一边广铺场景、深耕海外市场,再叠加高德、滴滴、特斯拉等巨头围剿,2026年商业化大考在即,这场技术派与实战派的马拉松竞速,谁能笑到最后?
成本暗战
2025年11月6日香港联交所直接开演神仙打架,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居然踩着同一时刻敲钟,双双完成美股+港股双重上市。本以为是双赢的资本狂欢,结果开盘就翻车,小马智行收跌9.28%,市值538亿港元;文远知行跌得更狠,9.96%的跌幅让市值定格在250亿港元。
同为广州出身的自动驾驶双子星,市值直接差出一倍多,这简直是公开处刑啊!谁能想到,这俩公司从出生起就走了完全不同的路。
2016年,彭军和楼天城带着谷歌、百度的技术基因,在硅谷给小马智行写下第一行代码,从一开始就死磕L4级全无人驾驶,典型的技术死磕派。
一年后,前百度首席科学家韩旭创立文远知行,不走寻常路搞起了广撒网,依托WeRideOne平台搞了五大产品矩阵,除了Robotaxi,连Robobus、环卫车都不放过,活脱脱一个商业敏捷派。
这路子差异,现在看简直一目了然。小马智行的技术洁癖都快溢出屏幕了,自主研发的虚拟司机+世界模型系统,每周能生成100亿公里虚拟行驶数据,相当于每天在虚拟世界跑2700次赤道。
就靠这堆数据喂养,它成了中国唯一能在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搞全无人商业化运营的玩家,连北京亦庄这种复杂路况都拿下了。
第七代车型更狠,系统BOM成本比前代暴跌70%,单车成本压到15万区间,彭军的昆仑计划直接把2025当成量产元年,目标车队从几百台扩到数千台,还跟丰田、广汽深度绑定,想抄特斯拉的生态作业。
文远知行则完全是另一种打法,不纠结单一技术,一门心思铺场景。现在它的车队都跑到阿联酋沙漠和法国乡村了,7国牌照在手,业务覆盖11个国家30多个城市,还成了Uber在中东的独家合作伙伴。
阿布扎比的Robotaxi都能24小时无安全员运营,靠着主权基金补贴降低成本,这波技术出海玩得是真溜。
2025年Q2数据更亮眼,Robotaxi营收4590万元,同比暴涨836.7%,毛利率28.1%,直接甩了同期小马智行16.1%的毛利率一条街。说白了,这俩就是极致深耕和场景突围的正面PK。
未来赛道
小马智行死守北上广深,赌的是高密度场景能最快验证商业模式,还喊出千辆规模盈亏平衡的口号,计划2026年实现单车毛利转正。
文远知行则靠着4万美元一台的单车成本(约28万人民币),信奉韩旭的1美元法则,每公里单价超1美元才赚钱,低于0.5美元就歇菜,坚决不搞低价内卷。
但别以为这俩能安心内斗,外面的狼早就围上来了。高德刚宣布亲自下场做Robotaxi,滴滴年底就要投放1000台Robotaxi,特斯拉的Cybercab也瞄准了2026年量产,百度萝卜快跑的累计订单都超1700万单了。
2026年可是行业公认的商业化元年,Frost&Sullivan预测2030年中国市场规模能达390亿美元,占全球一半以上,这蛋糕谁都想抢。
行业终局
小马智行已经在硅谷搞全无人测试,跟丰田合作的量产车年底就要下线,想靠日本市场再下一城;文远知行则计划五年内进军15个国际城市,国内还在郑州搞Robobus积累非一线城市经验。
小马智行的技术壁垒够高,但过度依赖硬件利润可能挤压软件价值;文远知行现金流稳,但场景太多容易精力分散。
而且这行业远没到定生死的时候,政策合规(比如事故责任认定)、用户接受度(比如晕车问题)、基础设施(比如高精地图覆盖)都是拦路虎。
毕竟老百姓坐不坐、成本能不能降、政策放不放行,才是决定生死的关键。这场竞速根本不是短跑,而是马拉松。
现在的市值不过是途中的补给站,2026年商业化大考才是真正的验金石。到底是技术派笑到最后,还是实战派更胜一筹,咱们拭目以待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