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床轰鸣中藏着一种极致的安静。
玉柴首席技师、大国工匠池昭就手握锉刀,在金属表面削磨游走,仿佛在弹奏精密的乐章。他的指尖布满老茧,指纹早已在30余年的打磨中变得模糊,却能敏锐感知0.005毫米的误差——这还不到头发丝直径的1/10,堪比航天工程的精度标准。
从1994年踏入车间的学徒工,到2025年荣膺“大国工匠”称号的行业泰斗,池昭就手持锉刀突破技术极限,玩转3D打印、数控加工,填补行业空白,更用言传身教让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打磨零件前,池昭就需要先仔细检查锉刀。
锉刀为笔,精度为墨
1994年的玉柴车间里,二十出头的池昭就面对一堆模具图纸犯了难。“刚入行时连图纸都看不懂,资料又少,跑遍整个玉林才找到一本模具图册。”他白天看图纸,晚上学图册,跟着技术员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技术技能,很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能人才。
从0.1毫米到0.02毫米的距离,要走多少年?池昭就的答案是:4年。
第一次参加职业技能大赛,钻铰孔孔距允许误差0.02毫米,池昭就没能完成任务。为了提升技艺,池昭就常常在工作台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
锉、削、磨、抛,流血、起泡、长茧……日复一日的打磨中,池昭就摸索出独特的发力技巧,以及“平钳口定基准+量块定尺寸+百分表配合”的组合方法,终于在第4年实现100%稳定达标。
从1毫米到0.2毫米,从0.1毫米到0.02毫米,再到0.005毫米,每一个量级的突破都耗费数年心血,是否值得?
“零件的精度越高,运行中带来的震动就越小,装备就越耐磨、耐用。”池昭就告诉记者,制造中每一环的微小波动,都将对产品性能产生“蝴蝶效应”,极致的精度就是他的终身追求。
多年深耕,他和团队首创玉柴钳工“三精一法”——精密测量技能、精密钻铰孔技能、精确锉配招式和独有的工艺技法。这套绝技让他在30年间亲手打造了5200多套精密模具,覆盖从轻型发动机到大型船用柴油机的全系列产品。
“把小事当大事干,把重复当修炼干”,这句池昭就常挂在嘴边的话,刻在了每一套模具的精准尺寸里。
跨界破局,智创未来
传统发动机制造中,模具与砂芯制作周期长、成本高,严重制约新品研发速度。玉柴率先涉足3D打印这一全新领域,毫无经验可循的技术攻关任务,落在了池昭就肩上。
池昭就在检测产品。
“从手工打磨到数字智造,相当于重新学习一门手艺。”他没有退缩,主动扛起重任。面对设备操作、材料选用、工艺优化等一系列难题,池昭就带领团队开启“连轴转”模式。失败接踵而至,但他们从未放弃。
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团队终于迎来重大突破——在大型构件制造领域,他们攻克V型大船机气缸体快速制造技术,形成“客户要多大产品,我们就能做多大产品”的核心能力。依托3D增减材复合技术,玉柴全系列国六新品实现快速试制,每年开发10多种新品样机,累计节省开模费用6000多万元,该技术被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价为“行业快速制造工艺的典范”。
在材料技术领域,池昭就同样敢闯敢试。2021至2023年间,他带领团队突破高强度材料应用瓶颈,成功开发HT300、RT450、QT1000-5等高牌号材料生产技术。通过微合金强化熔炼、热分析过程控制等关键技术,实现气缸体强度≥300Mpa(兆帕斯卡)、气缸盖≥450Mpa、曲轴≥1000Mpa,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其中,QT1000-5超高强度球墨铸铁技术获3项国家发明专利,达到国际领先水平;QT700-10超厚大件双高球墨铸铁熔炼技术更是成为行业唯一,高牌号球墨铸铁技术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树立了行业标杆。
气道突围,打破垄断
气道是柴油机的“心脏”,其设计制造技术长期被欧美国家垄断,国内企业只能高价引进模具,技术受制于人。
“一定要造出我们自己的优质气道!”带着这份执念,池昭就带领团队踏上了艰难的攻关之路。
气道的流线型设计直接影响发动机的排放、功率和油耗,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导致性能大幅下降。为了优化设计,池昭就带领团队借助数字化模拟仿真技术,结合实际工况反复迭代。他们累计制作一千多套气道模具,经历了无数次设计调整与性能测试。为了保证批量生产的一致性,他们对每一道工序都制定了严苛标准,甚至精确到锉刀的打磨次数。
十年磨一剑,池昭就团队终于成功研制出符合国情的低排放、高功率、省油型气道技术,形成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道模型。这项技术彻底打破国外垄断,推动我国柴油机气道技术从手工试制迈入数字化时代,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更令人振奋的是,自制模具价格较国际报价降低80%,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研发经费。
如今,这项核心技术已全面应用于玉柴国六全系列发动机批产,助推企业年产能突破60万台。在国内首台YCK05H、YCK16H燃氢发动机等零排放前沿产品研发中,该气道技术更是发挥了核心作用,为国家“双碳”战略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池昭就参研项目“超低排放柴油机气道及模具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荣获2019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累计取得32件专利。
如今,他已带领团队完成30多项重大创新项目,成果应用于2000多种产品,累计创造效益10.8亿元,拥有13项国家授权专利。
薪火相传,匠心永续
回顾来时路,池昭就告诉记者:“传统技术与3D打印、数控加工技术,是相互融合的关系。传统技术的精度至今无可取代,3D打印、数控加工技术也是从传统技艺演变而来,最终目的都是极致的精度。”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永远追求极致精度的“源代码”,就是工匠精神。
池昭就与同事讨论模具制造细节。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托举。”深知这一道理的池昭就,始终将技艺传承视为己任。2019年,“池昭就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挂牌,成为他培育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
在工作室里,经常能看到温暖的场景:池昭就握着徒弟的手调整锉刀角度,耐心讲解发力技巧;在电脑前,他指着仿真图纸,细致分析气道设计的关键要点。他毫无保留地将“三精一法”等钳工绝技传授给徒弟,把自己30年积累的经验和诀窍倾囊相授,更注重培养徒弟的创新思维与攻坚意识。
“池师傅教会我们的不仅是技术。”徒弟李友说,“他常说,年轻人要想清楚自己想干什么、热爱什么、擅长什么,从这方面着手打牢基础;技术扎实后再将其应用到生产上,把产品做到极致,进一步用创新思维反复总结提炼,把原来的技术和新技术方向融合起来。”
依托工作室平台,池昭就累计为6000多人次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培养出26名技师、8名高级技师。他的徒弟们在全国及广西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覃懋华、丘德政、李友等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西工匠等荣誉,形成了“名师带高徒、高徒成名师”的良性循环。
如今,池昭就依然奋战在生产一线。车间里的锉刀与3D打印机,见证着他从手工匠人到数字智造先锋的蜕变;徒弟们专注的眼神,延续着他对工匠精神的坚守。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浪潮中,池昭就正带领团队聚焦更多技术难题,用指尖的精度与心中的执着,继续书写“中国创造”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