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是中国第二大民企,今欠下7500亿巨债!海航帝国的崩塌内幕曝光
创始人
2025-11-18 00:41:20
0

在中国商界,海航的故事足够写成一部史诗。

它起于一座海岛,巅峰时资产过万亿,旗下公司遍布全球两千多家,是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神秘的民营帝国”。

它也轰然坍塌,欠下7500亿巨债,创始人坠亡,集团破产重整,品牌改名“卖身”求生。

从1990到2025,这家从海南起家的航空公司,用30多年演绎了一个民营企业最极致的兴衰神话。

有人说,海航的崛起,是中国民营企业野蛮生长的缩影。

也有人说,它的倒塌,揭开了杠杆资本游戏的残酷真相。

01

上世纪90年代的海南,刚刚从广东独立成省,一切都在从零起步。

那时的海南航空,不过是个地方试点公司,资金紧张得连一架波音747都买不起。

地方政府只给了一千万启动资金,而当时一架飞机就要三亿。

陈峰和王健是两个在民航总局共事的年轻人,他们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

他们没有退缩,而是用了一招:借钱、融资、抵押、滚动操作,拼了命把这家公司运转起来。

在那个几乎没人懂得资本杠杆的年代,他们已经在玩借钱造梦的游戏。

几年后,海南航空不仅活了下来,还逆势扩张,靠灵活的资本运作,绕开了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到了2000年,海航从海南飞到了全国,从一家地方航司,成了民营航空的旗帜。

而它真正的野心,才刚刚开始。

02

海航的巅峰,是一场几乎没有刹车的冲刺。

2000年后,他们开始疯狂地并购,先是长安航空、新华航空,然后是山西航空、扬子江航空。

他们一边贷款一边收购,再用被并购公司的资产做抵押,继续贷款。

这种模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但风险也在暗暗积聚。

到2010年,海航旗下的公司从200家飙升至600家,平均每天并购1.1家,没几年,他们已经开始出海扫货。

在美国,海航收购了希尔顿酒店的股份;

在德国,买下了德意志银行的大量股权;

在香港,控股瑞安地产;

在中国大陆,从航空、金融、酒店到科技、物流、旅游,无一不涉足。

2017年,海航集团的资产总额高达1.2万亿,年营收超过530亿美元。

不但挤进《财富》世界500强第170位,风头更是盖过中信银行、交通银行。

那一年,陈峰和王健几乎登上了中国民企的顶峰。

可惜,从那一刻起,也注定了它的坠落。

03

2018年7月,法国普罗旺斯的山崖下,一具遗体被发现,经确认,死者正是海航董事长王健。

那一刻,外界无比震惊,因为在这之前,没人想到,一个掌舵上万亿资产的商界巨头,会以这样的方式离世。

更没人知道,这次坠崖,几乎成了压垮海航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健走后,另一位创始人陈峰重新接手,却发现这个庞然大物早已千疮百孔。

巨额债务、错综复杂的资本链条、交叉持股的迷宫结构。

这不再是一家航空公司,而是一个被债务裹挟的金融怪兽。

短短几年,海航负债高达7500亿元。

旗下数百家公司陷入资金断裂,员工薪资延发,航班停运,酒店关门。

一旦资金链断裂,整个帝国如多米诺骨牌般倒塌。

陈峰被迫启动破产重整。

2021年,法院正式受理海航集团的破产案,这是中国史上最大规模的破产重整案,涉及63家公司、上千名债权人。

那一年,海航的总部大楼前,不再是光鲜的新闻发布会,而是债权人排队讨债的身影。

04

在破产清算的漩涡中,一个新的名字出现了,就是方大集团。

这个来自辽宁的老牌制造企业,以救火队长的身份接盘海航,完成重整。

2022年起,方大正式控股海航航空、海航机场、海航资本等核心板块,陈峰和管理层集体退出。

为了去旧立新,公司更名、架构重组、资产拆分,一切从头再来。

外界评论说,这是海航的第二次创业,但实际上,这更像是一次遗产接管。

曾经那个叱咤全球的民营帝国,如今被切割成多家独立公司:海南航空继续运营航班;海航机场独立管控航站资源;海航资本剥离金融业务。

海航从集团制变成了板块制,不再是那个横跨千行百业的资本巨兽。

方大重整的目标很现实,保就业、保航线、保偿债。而陈峰留下的那个海航梦,彻底终结。

05

海航不是第一个倒下的民营巨头,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但它的坍塌最具象征意义,它代表了中国民营企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收缩”的时代转折。

过去30年,太多企业靠“高杠杆+资本运作”起家,靠贷款买扩张,靠并购赢声量。

他们的账面数字光鲜,却在资金链的风吹草动中崩塌。

海航只是最典型的那一个。

它的故事提醒所有人,企业的底气,不是资产规模,不是并购名单,而是现金流、治理结构和战略节奏。

王健曾说过一句话:“企业家如果离开了敬畏,就会被资本吞噬。”

海航的崛起靠胆识,它的毁灭,也恰恰毁在失去敬畏。

如今的海南航空,已不再是那个敢在全球买下希尔顿的海航帝国。

但也许,它能以一个航空公司的身份,活得更长久。

有时候,回归本业,才是对过去最好的救赎。

海航的故事已经彻底落幕,但留给中国企业的课题,如何在梦想与理性之间保持平衡,才刚刚开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聚焦2026武汉国际新能源汽车... 2026武汉新能源车展前瞻:全球顶尖技术汇聚江城,三大核心看点不容错过 聚焦2026武汉国际新能源汽...
晚高峰新闻:岚图泰山上市21分... 今日份的晚高峰汽车读本 岚图泰山上市,21分钟大定突破10000台 大六座旗舰SUV岚图泰山在深圳...
还能选8座,空间大到离谱?吉利... 出品 | 搜狐汽车·E电园 摄像、剪辑 | 马龙 主持人 | 朱峰 编辑 | 蔡欣宇 今天我们体验的...
汽车盈利7亿!小米前三季度净利... 11月18日晚间,小米集团发布了2025年三季报,单季营收1131亿元,同比增长22.3%,连续4个...
原创 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驾车出行,无论是上班、购物还是旅行。然而,许多人在到达目的地后,会习惯性地...
原创 交... 警从来没有查你驾驶证,从来没有拦过你,原来是因为海燕系统!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交通管理也变...
宁德时代稳步拓展全球化布局 助... 转自:新华财经 在近日于四川宜宾举行的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新能源产业正从“...
中国汽车品牌的价值跃迁:从对标...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程中,“被对标”始终被视为一款产品乃至一个品牌市场地位的特殊体现。 回望过去数...
“天·灵·神”技术定义“创富神... 2025年11月18日,五菱红标新能源产品矩阵在“我们向上 中国向前”第二届致敬奋斗者大会上集体亮相...
广汽集团正式登陆澳大利亚市场 ... 人民网悉尼11月19日电 中国汽车品牌正在加速“出海”。在澳大利亚,越来越多中国汽车受到当地消费者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