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张家界天门山阶梯挑战,为什么奇瑞和路虎收获了截然不同的舆论反馈?
11月12日,奇瑞风云X3L在张家界天门山999级天梯上攀爬失败的视频开始流传于网络,视频显示,车辆在攀爬时突然溜车,连续撞断3节护栏后才停下,差一点滑下阶梯,因为画面很“刺激”,视频获得大量关注,该事件也迅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
11月13日凌晨,奇瑞官方即发文致歉,解释事故原因是测试装置的安全防护绳固定点卸扣意外脱落,导致防护绳缠绕右侧车轮,动力输出受阻,车辆下滑撞击护栏,官方承认风险预估不足、对细节把控存在疏漏,将全力修复并承担赔偿责任,做好所有善后工作。
奇瑞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道歉的态度也算诚恳,但舆论却并没有就此平息,除了网友的各种吐槽外,不少官媒也接连下场批评,其中#奇瑞4次致歉也修复不了天梯之伤#的话题词堪称“犀利”,而且登顶微博热搜,在榜时间高达7小时13分钟,将奇瑞此次事件推上了风口浪尖。
批评的声音认为,公共景区不是汽车性能“测试场”,商业活动不该凌驾于游客权益和公共利益之上,这种创意营销看似能够吸引流量,实则暗藏隐患,既不具有专业价值,也会带来极大安全隐患。
不过,舆论并没有一边倒的站在奇瑞的对立面,在相关批评话题词登顶热搜后,不少网友和自媒体站出来替奇瑞说话,有支持者认为天门山景区本身由私人承包,天梯也不是什么名胜古迹,坏了修复就好,不必“上纲上线”;也有支持者指出媒体“双标”,对待当年路虎天门山测试态度完全不同。
同一个测试,不同的反响,舆论真的是在对奇瑞和路虎“看人下菜碟”吗?
笔者倒不这么认为。
首先,测试结果不同,“失败”的放大效应。同一个测试,最大的区别其实不是参与车企,而是测试结果,2018年路虎揽胜运动版P400e的挑战是成功的,而奇瑞此次测试却失败了,且还造成了景区设施损坏,画面也就看上去很“刺激”。
失败本身就会放大那些成功时可能被忽视的细节,比如景区封闭对游客的影响、安全措施是否到位等,更何况奇瑞这次测试失败的画面还比较惨,这必然会进一步放大各种细节,从而引发讨论。
其次,时代不同了,公众意识的觉醒。2018年时,路虎的挑战也并非毫无争议,但之所以正面声音居多,与彼时还未进入流量时代,社交媒体不够发达也有关系,那时候公众对于企业占用公共资源进行纯商业博眼球的营销活动容忍度还是很高的,或者说公众对此还没有什么概念和意识。
然而,经过流量时代的洗礼和过度营销事件的不断冲击,公众不仅对于博眼球式的营销容忍度显著降低,对“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的担忧也与日俱增,再发生同类事件,自然态度不一样了。
换言之,今天就是换成路虎再搞一次类似活动,无论成败,争议声也会更多。
再次,产品匹配度不同,潜在用户的发声意愿。不考虑外部环境变化,单纯就这两个测试本身来看,揽胜运动版P400e的产品和品牌定位,与其这场挑战极限的测试匹配度很高,反观奇瑞风云X3L则与这场测试匹配度不够高。
作为一台轻越野方盒子车型,尽管奇瑞风云X3L通过能力不错,但远没有到专业越野车的水平,奇瑞做这个测试的目的当然是希望以这种极限测试来展示这台车的“超强能力”,但问题是即便成功了也不对味儿,更何况最后失败了呢。
产品定位与测试场景错配,本身就会引发观众的不适,而风云X3L的潜在用户又集中在年轻群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发声的意愿也比较强,所以助推了该事件的热度。
最后,难以避免对比,“模仿者”的先天劣势。即便抛开公众意识觉醒这个改变,同一个营销方案,因为其创新性,首创者先天就享受更多的关注度和宽容度,作为“模仿者”,除非做得更加完美、难度更高,否则难以避免被拿来比较。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网友称奇瑞此次挑战为“东施效颦”了。
综合以上来看,奇瑞和路虎会被不同对待,本质上并不是因为双标,而是最为关键的时代背景不同了,所以舆论的评判标准也不同了,当然批评者把“商业活动不该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板子都打在奇瑞身上,却不去探讨场地提供方,也有失偏颇。
不过,就算批评者有偏颇一面,也大可不必把奇瑞和批评者“对立”起来,至于奇瑞,的确需要在这个“意外”中吸取教训,营销切莫用力过度。